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错过了,就永远没有了。而且,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完全一样的。
时间就如同手中的细沙,越是想要握住,它反而散落得越快。转眼间,春天要挥手告别了,即将迎来“夏至”节气。
在农耕文明中,老祖宗完全是“看天吃饭”,为了弄清楚大自然在一年时间里的气候变化状况,经过千年的观察之后,总结出了“24节气”。
人们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以求得在最大承受范围内接受恶劣天气的肆虐,把损失降到最小。
夏至马上就要到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这也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入夏之后,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因此,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
民间还有更多关于入夏之后的俗语,比如这一句:“入夏三不送,家财不会空”,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其实是很简单的。
老祖宗说的是:每当到了入夏的时间,切记有三样东西是不能送人的,只有做到了,才能保全家庭的健康发展,财气的正常流通。
那么问题来了,老祖宗说的这“三不送”,究竟指的是哪三样东西呢?送了之后真的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更加深入的探究吧。身临其境的感知老祖宗生活的年代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入夏后,第一样不能送人的是:自制的扇子。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会深有感触,70年代以前是很少有家庭有电风扇的。
到了炎热的夏季,要让自己凉快下来,就得依靠自己制作而成的扇子。最常见的有两种:蒲扇和竹扇。
这两种扇子的制作工艺都是很考究的,巧妙的运用了各项原理,只要轻轻一扇,自然凉风就萦绕在了身旁。
之所以不能把扇子送人,原因有二。其一是,送出去之后,自己家里就没有了,热浪袭来时,那谁受得了,这会给家人和带来生活困扰的。
其二是,扇谐音“散”,寓意很不好。本来送人是好意,却被别人理解成为了要散伙的意思,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在老一辈人中,这些是很忌讳的。
入夏后,第二样不能送人的是:雨伞。原因和扇子差不多,都谐音“散”,送人就意味着要断绝来往,这谁遭得住?所以,扇子和雨伞可以借,但不能送。
入夏后,第三样不能送人的是:不新鲜的蔬菜瓜果。在“立夏”节气到来时,在民间就有吃“立夏饭”、吃蛋、秤人和尝三新等习俗,所以家中不新鲜的蔬菜水果就不要拿出来送人了,这是很不好的,和传统习俗相悖了。
习俗中的“尝三新”,就是要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其他食物,以此来补充营养,以便顺利度过难熬的夏季。
结语“立夏”节气马上就要到了,按照时间来推算,阳历的5月6日就步入夏天了。在合理增减衣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的膳食,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前提。
对于俗语“入夏三不送,家财不会空”中提到的“三不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讲究的人看来,这些都是必须要遵守的。
正所谓入乡随俗,送人扇子和雨伞,这些不好寓意的东西,不仅不能增进感情,反而会弄巧成拙,得罪不少人,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