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个西医,但我靠常识躲开了几个坑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http://m.39.net/news/a_5218115.html

筑基报总第15期

小编的碎碎念:本期筑基报给大家介绍的这位xiaomao_ni同学(以下简称:ni同学),曾经是一位鄙视中医的西医,如今是咱们筑基二期的学员。从鄙视到当成香饽饽,她对中医的态度是怎么度大转弯的呢?还得从她在美国的医疗经历说起。(哎,说起来都是坑。)ni同学在筑基课的学习中,不仅找到了幸福的感觉,而且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个新发现。那是个特别温暖的故事,小编听了以后都很感动。到底她在美国躲过哪些坑?她的人生新发现是什么?小编先卖个关子,欲知详情,请往下读。我在美国躲过的那些坑

其实我是学西医的,年毕业医院眼科。

一开始我对中医的态度可以用“鄙视”这个词来形容。记得当时我们学医的时候,有一节中医课,我是一点也没听下去,我当时就想“我也用不着我学它干嘛?”

后来怎么又变了呢?这人啊,就是得有经历了,才能明白事儿。我到了美国以后,就这过度商业化的医疗环境,要不是我这点医学常识就得把我给毁了。

怎么说呢?这里的医生动不动的就让你吃药,让你动手术,我因为有点常识,就各种拒绝:

有一次我去卫生间时发现自己好像长了痔疮,大便有点带血。我去看医生,当时就想看看是内痔还是外痔,到了什么程度。结果等了两个小时才等来医生,连看都没看,就要给我约时间做手术。

我心想,我只是想让你诊断一下,到底长到什么位置了,你连看都没看就要给我做手术?我当然拒绝了。后来也没管它,到现在什么事都没有。

ni同学

有一次我迎风流泪,医生说“你这就是干燥,需要滴人工泪液”。我问他“我为什么会眼干”?猜猜医生怎么说?他说“我儿子10岁就开始眼干了”。他那意思我这个还算晚的了。他那种人工泪液还挺贵,走保险以后还挺贵的,还不能根治,只能缓解症状,后来我也没用。

还有一次,我没什么症状,就稀里糊涂查了一下骨密度,测出来骨质疏松,医生让我吃一种药。我去拿药的时候,药房的人说“你吃了这药以后可能会感觉到浑身骨节疼。”我当时就想:“我这还没疼呢。我吃了药反倒还疼上了?”所以那药我也没吃。

后来我看人家评论说那种药吃了以后,只是体检那个指数会变好看,但对于你骨头结实不结实的根本没什么用。还有人说,吃了这个药以后,去牙科体检,一定要跟医生说自己吃过这种药,因为它会让你的牙齿变脆。结果我去看牙的时候,牙医还真问来着。

这一个坑一个坑蹦过来,真的是挺不容易的。所以我现在对徐老师简直是偶像级别的崇拜。一定是经历过的人,给你总结的最好的办法,你就照着走就行了。

西医和中医的差别,一个是把人拆成一个一个零件来看,另外一个是一整个宇宙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像机器一样拆成一个个零件呢?那条路肯定是死路一条啊。当然要把天、地、人合起来看啊。特别感谢徐老师。

ni同学的学习车每天早晨醒来都感觉很幸福我老公说我:“你真是个度的大转弯,从一开始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对中医根本不信,到现在你好像跟香饽饽似的这么捧着。”这就是我的人生阅历积攒够了,契机到了,我准备好了,这一扇一扇的窗就打开了。我上筑基课的感受就是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觉得每门课都不错,每天都在学新东西,每天早上醒了都感觉“一天要开始了,又可以学东西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感觉机械性地重复每一天。我以前有个瑜伽老师,他说“你如果每天早上起来以后,不是感到特别好奇、特别兴奋,没有这种幸福感,那你就还需要去寻找。”我觉得我在筑基课找到了这种好奇、兴奋和幸福的感觉。筑基课,我不敢说是对我“三观”的刷新,因为我五十多岁的人了,“三观”本身已经有了。就是我觉得这辈子第一次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比如考试、找工作)而学习,我就是单纯地发自内心的喜欢,特别投入。ni同学的笔记82岁老太每天背一首唐诗人的状态变好了以后,就会有很奇妙的经历。最近通过筑基课,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发现。自从妈妈大约四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我就每晚和她视频一小时,就算是遥远的陪伴。每晚一小时,哪有那么多说的,我就提议背唐诗。一般把闲聊的话都说完了,就留些时间背诗。我念一首,她记下来,然后一起背一会儿。第二天再说头天都学了什么。背诗的进度看她的状态,她要是兴致高,就再往下背一首新的。我妈妈虽然已经82岁了,但记忆力很好,一般一首诗一天就能背下来。反正背了几年了,没感觉出来她有记忆力衰退的迹象。我公公两三年前过世了,现在我还每天跟我婆婆视频一小时,一块背宋词。他们老人家也没什么爱好,我这就当给他们解闷了。ni同学和母亲才想起来我妈就是南方人我妈妈文化挺高的,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年轻时是做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她跟我父亲很早就到北京定居了。两个人虽然都是浙江人,但不在一个县,十里不同音,所以说起家乡话来互相也都听不懂,干脆就都说普通话。所以我父母虽然是浙江人,但我一句浙江话都不会讲,也听不懂,甚至都忘了他们是浙江人这回事。直到有一回听文课,刘元老师说:“要学好入声字,得和南方人交朋友”,我心想“上哪儿去跟南方人交朋友?”,才突然想起来“我妈就是南方人啊!她的家乡话应该就是属于吴方言。”当我提出要她用方言读杜甫的一首诗时,她先是一笑,跟着轻声说一句“那怎么读?”我想更多的是不自在,在一句都听不懂的我面前“千呼万唤始出来”——妈妈用比我想象得要慢得多的语速读出来,每一个字都在做切换(可能她多年不讲家乡话了,也有点生疏)。这样一来我倒是把每个入声字都听得清清楚楚。但我问她,她说不知道什么是入声字。又让她读了杜甫的另外两首,根据她的“连读”,我已经基本能判断哪些是入声字了。我跟妈妈说从这天起让她每天都用方言给我朗诵唐诗。我像挖到宝一样兴奋得睡不着觉。没想到文课不光让我长知识,还能让我妈发挥余热,太好了!(听听看,猜猜老太太念的是哪首诗?)我们60后这一波人,从小赶上文化大革命,都没跟父母好好相处过。那时候大人不光上班,回来还得开会、学习,根本没人管孩子。像我这样的老大,还没有柜台高就得帮着家里干活,帮着带弟弟妹妹。也没有什么能回忆起来的那种比较甜蜜的亲子时光。我爸爸很早就过世了。现在这样念诗、背诗,也算是我跟我妈妈一种特别的联结了。道不远人,中医一直都在。就像我妈妈一直在我身边,她会讲方言这个事实已经存在这么多年了,我却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置若罔闻。直到现在,我才突然重新发现了我的生活,真是感觉太幸福了!筑基课体验教室END

筑基报投稿邮箱:

meiti_zhuji

hope.org.cn

往期浏览(点击数字跳转):

一丨二丨三丨四丨五丨六丨七

八丨九丨十丨十一丨十二丨十三丨十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gr/10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