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壬水重”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壬在古代所赋予的含义是什么?壬在历法中的作用有哪些?什么是壬水?为什么只是壬水?水为什么分轻重?壬水是哪个阶段的壬水?一年的雨水多少是否能从壬水的轻重看出来?
一、壬在古代的含义
1.天干第九位,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代罗经中壬的位置2.方位之北方,顺序为:东方甲乙,南方丙丁,西方庚辛,北方壬癸。
3.五行属水,分别为:甲乙属木,丙丁属火,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4.阴阳属阳
5.对冲:壬与丙方向相反。
6.冲克:真克丙,有情之克丁
7.化合:丁壬化合木。
8.得令之时:农历十月冬月。
9.休囚之时:春季、夏季和农历的三、六、九、十二月。
二、壬在历法中的作用
古人纪年,不同今天的公元xxxx年,是分别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就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从甲子起组合,一直排到癸亥,所有干支排完刚好60数,也称为六甲。年月日时都是这样排列的。
其中壬年有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都是逢2的年份。如、、、、、、……。
壬月、壬日、壬时分别有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月日时,其中壬月可以用五虎遁推算是落在农历正、三、五、七、九、十一中的哪一月,壬时可以用五鼠遁推算是落在寅、辰、午、申、戌之中的哪一时。壬日则是从壬子顺至壬戌,周而复始。
三、为什么是壬水
天干中壬也属水,癸也属水,为什么看水只是看壬水,不看癸水呢?
上面说了天干五行属水,壬居北方,北方也是属水。壬属阳,是干支的九位,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所以比起属阴的柔弱癸水来,壬水最能代表水的个性和趋势。
三、水为什么能分轻重
现在的物质都是讲比重,在什么温度下每立方米有多重。如钢每立方米7.85吨,铝每立方米2.7吨,汽油每立方米0.72吨。海水的比重和淡水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一般干净淡水在4度时每立方米是1吨重,海水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古代人们虽然不能和现代人一样讲出水的比重,但大量雨水总归是要经江河流入大海的。流水的大小多少所携带的泥沙杂质是不相同的,同一容器装满的水,清澈与浑浊重量肯定是不同的。
长江宿松套口段松古人就以不同时期江河的同一地点之水,采用同等容量称之,根据水的重量,就可从上游流来的水情水质知道,上游近期是否下雨,以及雨量的大小和时间的多少,从而分析今后的天气情况。
四、壬水是指的那个阶段的壬水
壬水是指的哪个阶段的壬水呢?
如果是壬年,那要10年才能一轮回,而且都是逢2的年份。根据解放后的几次大水情况来看,年、年、年这几年都是雨水特别多之年,但这几年都不是壬年。由此可见,论壬水,可以不用论壬年。
农历壬月比较多,有壬寅(正月)、壬辰(三月)、壬午(五月)、壬申(七月)、壬戌(九月)、壬子(冬月)。
年正月日历但这样的壬月不是一年之中都有的。一年最多只有两个壬月,一个壬月的年份更多。如年有两个壬月:即壬寅(正月)壬子(冬月)。而年、年都只有一个壬月,前者是三月壬辰,后者是九月壬戌。
因壬月在一年之中是不固定的,有在年头的,有在年尾的,有在年中的。
而一年之中,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较多的则大多在夏季及其前后,江淮流域梅天雨多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论壬水也可以不用论壬月。
正因为江淮黄淮以及更北的地区,每年的汛期多集中在立夏之后,那论壬水,本人认为就以立夏后的壬日而论。
历法上立夏有三月立夏的,有四月立夏的,但历法歌诀总是这样讲的,“正月建寅,立春雨水……四月建巳,立夏小满”,所以习惯上一般总是把农历四月作为夏月的开始月。
今年四月初五日立夏,立夏后的第一个壬是四月初九日,农历干支是壬戌。
五、为什么怕壬水重呢
为什么怕壬水重呢?四月立夏后的第一个壬日,也才刚刚进入夏季不久,离真正的梅雨季节(冷暖空气拉锯式的交汇形成的锋面雨)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进梅,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出梅)。
就如今年进梅,要到农历的五月十四日(阳历6月12号),四月立夏后的第一个壬日是初九,离进梅还有足足的一个月,离雨水多的季节还很一段较长时间。
如果现在江河之水就含泥沙量增多,水的比重增大,说明本地或上游地区雨水多,雨量大。那以后一旦进入梅雨季节(哪怕是干梅湿伏),雨水就会更多了。
所以,怕壬水重的道理就在这里。
六、壬水重的重字,是一个多音字
重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成平声chong,又可读成仄声zhong,壬水重是读平声,是壬水重复的意思。
也就是说壬年壬月壬日重复了,如今年的正月十八日。或者壬月壬日在立夏后重复了,如立夏后第一个壬日是三月二十五日,是壬申,与月干壬重复,又如年立夏后第一个壬日与月干重复等等。
所以,怕壬水重也含有怕壬水重复的意思。
七、一年雨水的多少是否能从壬水的轻重或单重看出来
农谚,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在局部范围内,有它一定的道理。
但因为农谚的诞生,与其诞生地的气候和诞生地人们的认识有关。
但如果要把它拿来作为整个国家同样看待,尤其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东西南北气候相差悬殊,那是不够科学的。
所以,国家整体雨水的多少,单凭一两句地方性的农谚是不能下此结论的,应该以天气预报的大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