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明日立冬立冬知多少,邀您

一、节气的由来即将挥别,转眼就到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了——立冬,于每年11月7日或8日之间交节,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大意为秋季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归避寒冷的意思。“冬”,与“冻”同音,人们多会想到寒风雨雪、滴水成冰、千里冰封等;也可理解为“终”和“始”,即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因此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然而孟冬时节,南方通常不算冷,但随着冷空气南下,就逐渐开始冷了;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期间较寒冷,下雪为冬季的主要特征。十月立冬,别称“交冬”,民间有“十月小阳春”的说法,即“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则表示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以后。说句题外话,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而不是立冬之日起算,请大家别记混淆了。二、习俗与食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传颛顼是五帝之一,号高阳氏,被称为水德之帝,其德专一而静正,冬才得以闭藏。立冬,在古代是“四时八节”之一,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我国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在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民间有“立冬食蔗齿不痛”一说。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便是最好的佐证。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计划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新鲜蔬菜等为宜。所以在人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别忘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冬夜伸足卧,一身俱暖”——就是说冬天要顺应避藏,避寒藏暖。冬天的周末,管他寒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在家被窝一裹,饿了便吃、困了便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噫吁嚱,岂不妙哉,乐哉!三、节气文化欣赏谚语。北方有“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南方有“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等谚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实践经验,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诗词。唐代李白《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他说立冬这天天气寒冷,笔墨都冻结了,不用作诗了岂不正好?一旁火炉上的美酒还是热的......明代王稚登《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作为文徵明的弟子,他文思敏捷、著作丰硕,但他也有极其敏感、脆弱的时候......冬天,可以说是寒冷的,但蕴藏着温暖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最后附拙作一首《冬》,为八年前有关冬天的意象而感吧。虽说如今看多有不足,还恳请诸君不弃。寒风肆虐着南国的这座小城昔日的府邸发出唏嘘辞别后我向广场走去仿佛渺小的站台也凛冽着嘲讽着我这个世界公交后排暖和着舒适着雪花更加撒野着飘落着像极了青春与未来归宿电视里卖拐的忽悠车窗外不时传来叫卖的吆喝以及这座冰冷的充满血红色的城过往被寒意流离听见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活着世界总还会温暖的文/狂书流云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gr/11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