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到病除,超级微创显奇效

超级微创手术

一直以来,手术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传统外科的手术模式,以切除器官为主,术后需要解剖重建。如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是切除部分食管,再行胃食管吻合。由于器官缺失及重建后结构、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伴有很多术后并发症。年,令狐恩强教授提出了全新的超级微创手术模式,即在保留人体器官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切除病变或祛除病灶达到治愈疾病目的,该手术模式完美解决了传统外科手术因器官切除导致的系列问题,使患者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如初的理想状态,这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发病率排名前五的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占据四席,分别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我国食管癌和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在全球的占比都达到一半左右。46岁以上是消化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严重威胁着百姓健康。消化内镜在消化系统肿瘤早筛早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超级微创手术”更为消化道疾病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术前1月碘染图片

前不久,张女士带她70岁母亲来就诊,要求行胃镜检查,原因是2月前她父亲因吞咽困难经检查确定为食管癌,最后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父亲出院后,经家人商量,决定带母亲也来进行体检,首先想到就是行胃肠镜检查。尽管她母亲日常吃饭饮食正常,无任何症状,但胃镜检查结果却出人意外,在其母亲食管中段发现一长约7cm环食管半腔病变,经内镜放大观察及碘染色后,考虑为食管早癌,最终活检病理明确为早期食管癌。

术前精查图片

术后创面及标本

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决定到我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微创治疗。住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即在胃镜下切除病变黏膜,不损伤食管肌层,保留食管完整性。

手术顺利,术后48小时即可进流质饮食,日常活动不受影响,术后1周出院。张女士感叹道:她父亲中晚期食管癌手术住了20余天,术后身上插了5根管子,10来天没下床,而现在母亲病变发现的早,内镜下微创治疗,1周就能出院,内镜微创手术真很神奇。

以往,人们习惯了有病治病,医院,但是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说,这样就太被动了。无论食管癌、胃癌还是结直肠癌,当患者出现进食困难、脓血便等明显症状时,通常已经到达中晚期,此时即便积极治疗,患者寿命的延长也只能以“月”来计算。因此对在50岁以上高危人群中积极积极进行消化系统肿瘤筛查,可以发现更多早期病变,可在内镜下切除,同时保留食管、胃等消化器官。这种以通过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手术方式称为“超级微创手术”,避免患者因器官切除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河科大二附院消化科胃肠镜室采用超级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近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如初,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供稿:消化内科

编辑:张芦

责编:牛然

消化内科内镜诊疗部简介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内镜诊疗部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1人,主管护士3人,其中硕士2人,医院、南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进修内镜,技术力量雄厚。内镜诊疗部硬件设施先进。拥有多台奥林巴斯内镜主机系统,配有HQ胃镜、HQL双焦距结肠镜、HZ和HZ放大胃镜,显著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并配有德国进口的爱尔博电刀,能够保证各种手术的顺利进行。拥有高清广角的金山胶囊内镜及磁控胃镜。洗消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建造,保证了内镜检查的安全。

开展了内镜精查、胶囊内镜、空肠营养管置入、食管及胃异物取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消化道全层切除(EFTR)、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贲门紧缩术、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内镜下胃造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硬化和套扎、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急诊止血术、内痔的镜下治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内镜下治疗。

科室

(内科楼14楼)

(门诊楼四楼D区胃肠镜室)

李忍萍主任:

马志强副主任:

梁燕护士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gr/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