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是基于地球公转的四季冷热模型,隐含阴

不是不科学而是你不懂

河图是伏羲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宇宙密码,在伏羲之后的多年间没有人真正懂得河图的奥秘。本人通过对《周髀算经》所载二十四节气日影数据的分析揭开了这个万古之谜。

一、主要论点

----河图是地球的四季冷热模型,是一年四季的太阳辐射能的数字化概括。它是由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造成的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写照,来源于用圭表观测日影的实践活动。

太阳视运动示意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必然造成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季节性变化。在北回归线观测,冬、春、秋、夏的太阳辐射能值分别为1、3、4、7太阳辐射单位;立足北温带考量,冬、春、秋、夏的太阳辐射能值分别为6、8、9、2(12)太阳辐射单位。河图中的5和10分别代表赤道线和热带没有季节性变化的太阳辐射量,这是五进制思维和五行观念的烙印。

河图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

----伏羲受河图启发,将纯阳的乾卦配于夏季、纯阴的坤卦配于冬季,将具有“阳根”(初爻为阳)的兑、离、震卦逆布于乾卦之后,将具有“阴根”(初爻为阴)的巽、坎、艮卦顺布于坤卦之前,从而形成了先天八卦阵列。

伏羲推演先天八卦的心路历程

二、论证过程

1、数据论证

为了观测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远古先民发明了观测正午日影的圭表。圭表的设计原理是勾股定理,圭影为勾,表杆为股。《周髀算经》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日影数据,其实周髀的本义就是勾股,周为勾,指太阳直射点和圭面日影端点之间的“两点距”,表示太阳的远近;髀为股,指日地距离,是太阳周天运行之半径,表示太阳高度。

圭表测影之原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反映表影关系的小三角形和反映太阳高度和太阳远近关系的大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二者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通过圭表之勾股关系可以反映周髀之勾股关系。

从现代数学的视角看,日影是光线在圭面上的投影,它与太阳斜高成比例。正午日影长度代表太阳直射点离观测点的远近,日影越长,太阳直射点越远,观测点的太阳辐射能值越低。

光影(阴阳)关系示意

由圭面的光影关系可知,日影和太阳辐射能值之间存在如下规律:

某日正午的太阳辐射能值(s)等于冬至正午日影(a)与该日正午日影(x)的差。这种规律可称之为光影定理或阴阳定理。

例如,根据《周髀算经》的原始记录,可以推算出春分的太阳辐射能值为:-=

如果从《周髀算经》所载周年二十四节气日影数据中,统统减去夏至数值,将其转化为夏至无影化数据,再利用光影定理求出诸节气的太阳辐射能值,进而求出春、夏、秋、冬四季总的太阳辐射能值,就为数据论证做好了准备。

由于诸节气日影并非其所代表的那15天的平均值,因而春季的太阳辐射能值会被低估,秋季的太阳辐射能值会被高估,故应通盘考虑求取平均值,即

(+)/2=

若令冬季太阳辐射能值为1太阳辐射单位,则

春、秋季太阳辐射能值与冬季能值的比率为

÷≈3.即4太阳辐射单位。

夏季太阳辐射能值与冬季能值的比率为

÷≈6.即7太阳辐射单位。

这样就得到了四季热能定律,即,在北回归线观测,冬、春、秋、夏的太阳辐射能值分别为1、4、4、7太阳辐射单位。

这是用科学方法反映的自然定律,不掺杂任何人为因素。

像在天文太极图的基础上引入“鱼眼”形成符合易理要求的易理太极图一样,古人并没有停留在自然而然的四季冷热定律上。他们要以自己的世界观能动而全面地反映冷热规律,就必须考虑几个绕不开的“心结”:

其一,简单的四季冷热定律不能解释四季之间的五行循环。

其二,简单的四季冷热定律不能解释赤道附近没有四季变化的事实。

其三,简单的四季冷热定律不完全符合“大地中央”的实际情况。

于是乎,远古圣人进行了两通“大神级的操作”:

一是从春季借1当5(五进制思维)置于赤道,从而形成了冬、春、中、秋、夏太阳辐射能值分别为1、3、5、4、7太阳辐射单位的热能分配模式。

二是将“地中(阳城)”的夏至日影笼统地看作“5”,像“截距”一样叠加于1、3、5、4、7,进而形成了用6、8、10、9、2(12之个位数,十进制思维)代表的北温带太阳辐射能四季分配的实例。

综而合之,就能得到如经典河图描绘的北半球四季冷热模型。1、3、5、4、7描述的是基于回归线视觉的地球冷热模式,6、8、10、9、2描述的是基于北温带视觉的地球冷热实例。

2、图表论证

如果将上表中的夏至无影化数据绘制成图表,就会看到一年四季太阳辐射的自然状况。

北回归线附近四季太阳辐射能的自然状况

这就是用图表反映的四季冷热定律,在北回归线观测,冬、春、秋、夏的太阳辐射能值分别为1、4、4、7太阳辐射单位。

依据太极图引入“鱼眼”的法则,在春秋两季进行“割补”处理,相当于从春季取出春分太阳辐射能值加给秋季,就会得到如下情况。

请北回归线附近四季太阳辐射能的易理化点击(最多18字)

也就是说,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太阳辐射能值变成了1、3、5、7太阳辐射单位。

如果在四季之间插入了代表赤道线的表意数字“5”,意谓赤道线上没有四季之分。就会产生下图所示的情形。

四季太阳辐射能模式图

如果再置入“地中”(天数加5),则2、4、6、8、10等河图地数应运而生。

四季太阳辐射能全息图(四季冷热模型)

这样就形成了“中央之国”先民对一年四季太阳辐射情况的总体认识。即,河图中的1、3、4、7为北回归线附近观测的冬、春、秋、夏太阳直射区的太阳辐射量,6、8、9、2表示北半球观测的冬、春、秋、夏总的太阳辐射量。前者是基于北回归线视角的"五线"(北回归线、立夏/立秋线、赤道线、立冬/立春线,南回归线)思维,属于自然规律;后者是基于北半球“地中”视角的“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思维,属于人文觉悟。

(此文系罗招全先生古代自然哲学研究系列文章之一,已申请原创保护。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jc/1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