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人的护理
一、本质:
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 《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四条腿不得痔疮的! 二、分类
分类
特点
内痔
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黏膜.好发于直肠下端的左侧、右前或右后方(截石位3、7、11点)
外痔
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
混合痔
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由齿状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而形成
三、临床表现
内痔(无痛+出血+痔块脱出)
Ⅰ期
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
Ⅱ期
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痔块能出能进
Ⅲ期
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能出不能进(需手托回)
Ⅳ期
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
外痔
一般
肛门不适、潮湿+局部瘙痒
血栓性
肛门剧痛,排便、咳嗽时加剧+肛门表面可见红色或暗红色硬结
混合痔
兼有内、外痔的特征
四、辅助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管齿状线附近突出的痔 五、治疗原则 坐浴+手术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血栓形成、痔块嵌顿等有关 2.便秘 与不良饮食、排便习惯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尿潴留、贫血、肛门狭窄等 六、护理措施 1.有效缓解疼痛
局部热敷或温水坐浴
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疼痛症状,保持局部清洁舒适,必要时用1:高锰酸钾溶液温水坐浴
遵医嘱用药
血栓性外痔者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软膏
及时回纳痔
嵌顿性痔应尽早行手法复位,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
2.保持大便通畅
术前
调节饮食
嘱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高热量零食
定时排便
保持心情愉快及规律的生活起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活动
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肠蠕动;避免久站、久坐、久蹲
术后
饮食
术后1~2天以无渣或少渣流食、半流食为主,以减少肠蠕动、粪便形成和排便,促切口愈合
大便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崩裂伤口。若有便秘,必要口服缓泻剂(液体石蜡),但忌灌肠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并发症
处理
尿潴留
诱导排尿或导尿
切口出血
适当活动四肢、翻身等,但不宜过早下床,以免伤口疼痛及出血
术后切口感染
完善术前肠道准备
术前及时纠正贫血
加强术后会阴部护理
肛门狭窄
应及早行扩肛治疗
七、健康教育 1.直肠肛管疾病常与排便不畅有关,应保持粪便通畅。定时排便,排便时避免读书看报,多饮水,多吃蔬菜,避辛辣;不宜饮酒;粪便干结时口服缓泻剂。 2.鼓励适当的活动,久站(坐)者坚持作保健体操,作肛门括约肌锻炼活动。 3.局部清洁,常作肛门坐浴。 4.直肠肛管疾病应及时治疗,耐心坚持至治愈为止。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及病因
直肠下段或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脓肿形成,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
病因
肛窦炎、肛腺感染最常见,也可继发于肛周的软组织感染、损伤、内痔、肛裂、药物注射等
二、临床表现 调整循序更加合理,故意调整顺利
类型
疼痛性质
全身中毒
局部体征
特点
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
持续性跳动性疼痛,排便时加重
不明显
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
皮下脓肿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持续性胀痛,渐加重,继持续性跳痛
明显
肛门患侧红肿,双臀不对称
位置较深,脓肿较大,达60~90ml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局部症状轻
非常明显
不显著;直肠壁上触及肿块
位置深,脓肿大可达3~ml
三、辅助检查 1.直肠指检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病变位置表浅时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深部脓肿则可有患侧深压痛,有时可扪及局部隆起。 2.实验室检查有全身感染症状的病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者可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3.B超有助于深部脓肿的判断。 4.诊断性穿刺局部穿刺抽到脓液则可确诊。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联合应用抗生素;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病人排便疼痛
手术
诊断明确切开引流(术后易肛瘘)
切开直肠壁引流 五、护理问题 1.疼痛与肛周脓肿及手术有关 2.便秘与疼痛惧怕排便有关 3.体温升高与全身感染有关 六、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
体位
舒适体位,避免局部受压
热水坐浴
1:高锰酸钾溶液ml坐浴,温度为43~46℃,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保持便通畅
饮食
多饮水,摄入有促进排便的食物
缓泻剂
予麻仁丸或液体石蜡等
控制感染
抗菌药
可予抗G+菌药或穿刺脓培养根据药敏用药
脓肿切开
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定时冲洗,保持引流通畅,当脓液变稀、引流量<50ml/d时,可拔管
对症
高热病人予物理降温
七、健康教育 1.局部清洁,常作肛门坐浴。 2.直肠肛管疾病应及时治疗,并耐心坚持治疗至治愈为止。 3.嘱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肛瘘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及分类 (―)病因:指直肠下部或肛管与肛周皮肤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常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 (二)分类
瘘口与瘘管数目分
单纯性
只存在单一瘘管
复杂性
存在多个瘘口和瘘管
瘘管所在的位置分
低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二、临床表现
疼痛
多为隐痛不适。急性感染时,有较剧烈的疼痛
瘘口排脓
瘘口经常有脓液排出,在脓液排出后,外口可以暂时闭合;当脓液积聚到一定量时,再次冲破外口排脓,如此反复发作
发热
引流不畅时,脓液积聚,毒素吸收可引起发热、头痛、乏力
肛周瘙痒
排出的脓液刺激肛周皮肤,使肛门部潮湿、瘙痒
三、辅助检查 用直肠指诊、内镜等各种检查明确内口位置 四、治疗原则 不能自行愈合,必需手术。原则是切开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方法包括: 1.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 2.挂线疗法:最佳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或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辅助治疗。 五、护理问题 1.便秘与疼痛惧怕排便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肛周皮肤瘙痒有关 3.潜在并发症:伤口感染、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 六、护理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
注意清淡,忌辛辣食物
排便习惯
有意排便时应及时排便
肛周皮肤护理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瘙痒时不可用指甲抓
温水坐浴
术后第2天起,每日早晚及便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挂线后护理
每5~7天至门诊收紧药线,直到药线脱落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防止肛门狭窄
定期行直肠指诊,术后5~10d内以示指扩肛,1次/天
肛门括约肌松弛者
术后3天起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运动
七、健康教育 1.局部清洁,常作肛门坐浴。 2.直肠肛管疾病应及时治疗,并耐心坚持治疗至治愈为止。 3.嘱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医护会旨在为在校临床医学、乡村医学、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同步学习课程笔记分享,为执业护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做好准备,让你打牢基础,考试无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