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医学进手术室需买票相思

如果不是特别爱读课外书,库管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

大概是为了弥补年少时的无知,成年以后,库管疯狂地爱上了医疗类的书,不过还是课外书。最近看到隔壁药姐也写了这么一篇关于医学历史的速读——《暗黑医疗史》,有趣不枯燥,推荐给你们,愿同学们身体健康,从不失眠。

国庆假期刚结束没几天,就生了场大病。但还好,医院,挂号、排队、看病、打针,两三天就恢复如初,动若脱兔。

不得不感慨在医疗科学昌明的今天,现代医学,为我们治愈疾病,提供了充足有效的手段。

但其实,在医疗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也曾度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黑暗时期,有很多耸人听闻的医疗手段,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今儿,就给大家讲讲《暗黑医疗史》这本书,看看咱们的老祖先,当年过得有多惨。

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历史发展,文明与野蛮交替。

手术室花钱买门票才能进

在19世纪,有一位32岁的广东男性,腹部长了一颗巨大的肿瘤。在那个年代,一般家庭肯定就放弃治疗,多吃几口饭,等待命运降临了。

但巧的是,那位男士认识了英国医师郭雷枢,家里又恰好有矿。就被怂恿到英国,由医院接受治疗。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那名男性的肿瘤太过罕见,教学意义巨大;另一方面,医院想要发展副业。最后竟然选择了宽敞的解剖室进行手术,还卖了多张门票,让人参观。

就这样,在那个没有麻醉技术的年代,可怜的病人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灌了一大瓶威士忌之后,被剖开了肚子。

他疼的嗷嗷大叫,旁边的吃瓜群众还在鼓励他一定要坚强勇敢;眼看失血太多,还有热心的英国学生,当场捐血一品托。

就这样,这位病人在漫长的旅途和磕磕绊绊的手术后,还是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相思病”竟然和“痔疮”是一个疗法

在过去,人们的科学手段还不是那么充足的时候,往往还是“现象科学的时代”。

比如,今天皇帝出门摔了一跤,晚上大臣就夜观天象,并且把当时的夜空形状,认为“不详”。

再比如,人们也是把可怜的小白鼠放进密闭的容器,发现一晚上之后,小白鼠归了西天。才明白原来离开空气,大家都活不下去。

这时又来了一个聪明人,把植物和小白鼠一起放进去,发现小白鼠这次可以长时间存活,又明白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

那一定有聪明的读者能知道光合作用的由来了,没错,就是给玻璃容器,又加了一层黑布。

而“相思病”,也属于这种“现象科学”。

当时有这么一位著名医生——盖伦,他认为治疗“相思病”最妥当的方式就是给病患的“痔疮”放血。

有一天,盖伦被一位叫作伊乌斯提斯的顾客请到家中看诊,原因是他的老婆病恹恹的,相当没有元气,但是这位太太没有发烧,只是把棉被捂住头,什么都不想干。

心思细密的盖伦在诊疗过程中,观察到一件诡异的事情:躺在床上的伊乌斯提斯夫人,听到旁人谈到一位大家十分喜爱的男性舞者皮拉提斯时,会整个人忽然躁动起来,而且脸上还泛起阵阵红晕。这时盖伦正在检查她的脉搏,也感受到她心头有如“小鹿乱撞”。

所以盖伦明白,很明显这位太太不喜欢他丈夫,犯了相思病,而治疗手段,就是割痔疮。

想想都觉得疼啊。

文明从来都是从血腥中走来

如果有研究欧洲文学的小伙伴,一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斯宾塞的《仙后》等等文学大拿的著作中,常常出现对于尸体的赞美,甚至是讴歌。

是因为当时独特的文化吗?不是。

是因为在当时,“尸体”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中世纪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人一直用人的血液,骨骼,器官入药。很难想象在中国经历元朝、明朝的盛世时,欧洲人在研究,要用人身体的哪一部分入药效果更好。

入药的部位也是千奇百怪,说起来挺恶心。姐就挑一个平淡点的说一下——头骨腐烂后,长出的苔藓。它的粉末被认为有治疗鼻血及癫痫的功效。

“白衣天使”这个词,其实是后人硬加的

其实仔细想想,为什么医生的衣服,会是白色的呢?

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咱就不聊中国的事情。可是,白求恩老爷爷,穿着白色的衣服穿梭在战场中救护战士时,目标,也太明显了吧。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医生的服装,是“鸟人装”。医师以白袍作为工作服,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

在20世纪前,医师选择鸟人装,因为他们希望和神职人员穿着一样,增加职业的“神圣性”以及保护好自己不被病人传染。

根据米歇尔·泰伯伦克等人所编辑的《传染病百科全书》里记载,面罩上的鸟嘴除了有两个鼻孔可以通气外,里头另塞有稻草,而且稻草之中还有龙涎香、薄荷、樟脑、丁香或安息香酸等材料,以隔绝不好的空气(当时认为瘟疫靠空气传播)。

但很明显,这一身着装,不仅难看,也不适合看病诊疗,还很吓人。这帮穿着“鸟人服”的医生,不知道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所以在关键时刻,加拿大的医师乔治·阿姆斯壮为了扭转人们对医师的不信任,设计出了现代医师服的第一版。

他刻意的选择了白袍,就是在有意模仿实验室的科学家,也传达了一种“干净无污染”的效果,毕竟,人都是视觉动物嘛。

而之后慢慢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白衣天使”。

这本书豆瓣6.0分,其实不算高。

但姐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赤裸裸的向我们揭露了真相——医学的发展,本来就是血淋淋的。

在离我们不过百年的19世纪,有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是二分之一在床上“寿终正寝”的病人,在下葬时其实还活着。

我们从感冒都会致死的年代,到今天癌症都逐渐被我们克服。不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无数人的牺牲,更是充满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人们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但这些白衣天使依然坚定的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志愿,将治病救人的理想深深埋藏在心间。

拿着并不高昂的工资,提供着最专业的治疗。

但即使这样,我们好像依然不满足。我们依然在苛责医生,要拥有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要拥有服务上帝的亲切态度。

他们必须笑得标准,必须态度恭敬。最好只问一问病情就能够知道病因,医院的检查,是在花“冤枉钱”,医生会有提成。

至此他们还不满意,还要求药到病除,一天见效。如果医生们做不到,就挥舞起他们粗壮的手臂,对准救死扶伤的医生。而社会舆论,甚至不容许医生们还手。

姐觉得这是不对的。姐甚至觉得目前,仍然看不见医患关系的改善。

但姐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因为大部分民众有良知,因为大部分医生,有信仰:

你知道这江山是怎样打下来的吗?

就是这些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打下来的。

你知道这个江山为什么到现在还是风景如画吗?

就是因为这些人还依旧坚守着他们的信仰。

——《心术》

药姐出品·童叟无欺·更多精彩·扫码







































中科白癜风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jc/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