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阴”指的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寒凉之气。《黄帝内经》曰:“少阴至为热生,中为寒。“少阴”,指二之气(由春分至小满,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热生”,指气候转向温热。“中为寒”,指可能出现寒冷,也可以解释为外热内寒。此句意即在二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气侯转热,但也可能出现外热内寒或应热反寒的气候变化。
医家论辩
有的古代医家认为“伏阴”说的是“里虚”。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虚矣。经曰;夏月经满,地气溢满,入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实非为内伏阴而用之也……四阳浮于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夏有热证,亦有寒证,冬有实证,亦有虚证,虽从时从证,贵乎因病制宜,然夏月伏阴之义,此实天人之同气,疾病之玄机,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者也。”张景岳认为应该辨证看待。
《玉机微义》:“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大元真气,非补热火也。今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
清·何梦瑶《医碥》:“人身之气,与天地通,固从天时而变,亦随地势而移。既有东西南北之殊,岂无上下高深之别。……人之身固在地上也,非在地中也。设夏时而身处井中,则不特内寒,即外亦寒矣。……置身地上,不特外热,即内亦热,自可反观而见矣。……观夏月渴而小便短赤,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长,则阳外泄者之内非冷,阳内藏者之中非热,不辨自明矣。”何梦瑶持反对观点。
夏月“暖食”尤宜
我们很多人在夏季喜欢做《格致余论》列举的“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水寒泉,果冰雪凉之伤”。殊不知,这样一来,饮食的寒气与体内原有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对阳气的损害更大。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在古代,人们还讲究“以热制热”,讲究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材,来弥补大量出汗后虚弱的身体。于是,晒伏姜、喝伏茶、吃伏羊……“以热制热”的饮食更为古人所青睐,进食如羊肉、姜等温热性的食材成为度过“三伏天”的选择。民间有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人们认为吃姜有助于散发体表的热气。而“吃伏羊”的习俗,则在江苏徐州传承了上千年,安徽萧县也有“伏羊宴”这一风俗。
清·叶志铣《颐身集》:“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疗疮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