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已是夏至,最炎热的一段时光也即将来临,持续的高温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不适的感受。
为了应对这些不适,如今的人们可以利用风扇、空调、冰棒等。
但是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他们并没有这种高科技的加持,因此只能小心规避最炎热的时候,在家中纳凉。
但尽管如此,古代还是有很多人“因热而亡”,所以可以说,夏季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而在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莫过三伏。
对于古代人来说,只有平平安安的度过三伏天,才能够性命无虞。
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三伏天,把握其中规律,人们渐渐地总结出了一条规律。
根据这条规律,以前的皇帝会按情况,发放救济冰块等消暑解渴之物。
后来经过演变,这个规律也变成了一条俗语流传了下来,这句话就是“公伏热的跳,母伏爽的笑”。
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而它所指得“公伏”,“母伏”又是什么意思呢?
01中华文化,何为三伏?
虽然一到夏天,大家就会把三伏挂在嘴边,但是三伏的真正含义,绝对不是仅仅指得天气炎热而已。
三伏,其实是一种中华人们智慧的浓缩,它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而三伏中的“伏”字是趴着的意思,再稍微引申一下,就是伏藏的意思。
而三伏的意思就是,劝人们在这“三伏”这段时间里,最好隐匿在家里,不要外出。
这是古人一种安全度过夏天的办法和习惯,那么三伏是什么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呢?
按照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的历法习惯,庚属于金,但是由于金可以“融化”进火中,那么在炎热的时候,它就需要掩藏起来。
所以,三伏就是以庚日算起,理论上来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算作初伏了。
初伏做为三伏的开头,往往是渐渐炎热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十天,到了下一个庚日,就进入中伏。
中伏是三伏中最炎热的十天,而到了第五个庚日后,天气的热度就会减轻,也就是所谓的末伏。
一般来说,从初伏到末伏,一共是30天的时间,但是在某些年份,三伏会相应加长到40天。
因为时长不完全固定,所以很多人就对三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是封建迷信。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三伏这个理论是否具有道理呢?事实上,这并非迷信行为,而是真实存在的规律。
只是古人对于科学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会用“天干地支”来表示。
理论来说,入初伏一般是在7月中旬,而末伏是在8月中旬。
学习过地理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在夏至这一天会直射北回归线,那么在这前后的几十天时间里,北半球会得到更多的太阳直射。
因此,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就会感觉到天气非常炎热,而这段时间,恰恰是被三伏天所囊括的。
当然就像三伏有时长的不同,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三伏也有“公母”之分的。
02何为公伏?为何热的跳?
“阴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数字上来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也就按照这个的惯例,三伏被分成了“阴阳”,“公母”。
而“公伏”就是指得初伏这一天的日子,恰好是农历的单数,譬如1、3、7等等。
而为什么说公伏会热的跳,其实并非是天气预报中的炎热。
而是指若是单数入伏的话,那么这个三伏天就会以“干热”为主,也就是暴晒、干旱。
那么整日的暴晒,自然会让人觉得更加难以忍受。
所以古代人,一到公伏的年份,就会提前储存一些比较适合热夏的食物。
对于有钱的达官贵人来说,他们会窖藏一些冰块、水果。
而对于劳苦大众来说,自然是储备一些绿豆、干果等熬煮成汤来度过苦夏。
03何为母伏?为何爽的笑?
“母伏”作为和“公伏”相对的存在,自然是“双数”入伏。
当然和公伏有所不同的是,母伏基本上会出现比较多的雨水,于是天气会比较湿润。
有了雨水的“帮助”,地面的温度就会跟随雨水蒸发一部分,那么相对来说,空气中热度也会比较低。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相比于“公伏,“母伏”是更加受人喜欢的天气,但是尽管是母伏,古代人们也不会掉以轻心。
他们依旧会注意避暑,并且定期为庄稼浇水等,避免出现辛苦一年,颗粒无收的情况。
年,是何伏?
根据日历,我们可以知道,今年的立夏是在公历6月21日,那么初伏就是7月11日,中伏则是7月21,末伏自然就是8月10号了。
从这个时间段来看,三伏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
而按照农历推算的话,7月11日是农历5月24日,属于双数,自然是母伏。
按照传统的说法,那么今年的三伏应该是比较清爽的,但是天气会按照公伏、母伏的说法而改变吗?
这个答案则是否定的。
尽管三伏这个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其中分支出的“公伏”“母伏”,则是一种古代的主观感受。
因为按照入伏日来算,年的入伏是“母伏”,但是根据天气预报可以得知。
年的三伏期,普遍温度在30°到35°之间,而南方的部分地区,温度更是直接到了40°。
而今年虽然也是母伏,可是在没入伏之前,各地就发起了高温预警,北京更是迎来了历史新高,温度往往保持在30°+,高温不退。
由此可以看出来,“公伏”,“母伏”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只要是夏天,大家就要做好防暑措施,千万不要过度迷信“公伏”,“母伏”。
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及时提醒家里的老人,千万不要为了省下电费钱,而“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