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夏天,大家最感谢的一个人,莫过于威利斯·开利——现代空调的发明者了。
古代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古人怎么过夏天呢?可别小看他们,尤其是那些高等级贵族,可比我们会享受多了,平民百姓呢,主要还是靠自己扛
传说中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夏季最能消暑的莫过于冰块了,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冷藏的原理。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夏天利用冰来消暑了。人们就会把冬季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开春以后再拿出来使用。
古代藏冰的冰窖,称“凌阴”。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描写了商周时期的储冰劳动和用冰献祭。诗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也就是说腊月里凿冰,正月里送入冰窖,二月取出冰来,冰镇着羊羔肉和韭菜上供祭神。这是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储冰记录。
古代储存的天然冰块西周时期,王室里已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藏冰,被称为“凌人”。《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腊月“斩冰”,到了春天,将冰装入冰鉴来冷藏菜肴和酒水,祭祀、宴宾客、治丧事中都要用到冰块。当然,这样珍贵的冰只能供王室和达官贵族享用。据说今天的凌姓就是古人主管冰政的“凌人”的后代,是“以官为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凌阴这种古代冰窖的形制都不太清楚,但是考古发掘为我们解开了谜团。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秦都雍城遗址内发现一处春秋时期半地下式的建筑设施,其上部有夯土墙、回廊和屋顶,地下为一个近似方形的夯土台基,台中部是一个东西长10、南北宽11.4米、口大底小、四壁呈斜坡状的窖穴。窖穴西侧中部有一通道,通道上有五道木质槽门,每道门相距1~1.2米。窖底铺一层砂质片岩,在第二、三道槽门底部还铺设有陶质圆形排水管,向西南方向直通入白起河。根据容积推算,其每年的最大贮量有立方米。
雍城凌阴遗址平剖面图当初这个窖穴发掘出来时,大家都认为是宫廷内的储藏设施,但究竟是储存什么的?大家并不清楚。后来请陕西省粮食局的同志看了以后认为这个窖穴存粮食的可能性极小,认为可能是存冰的窖穴,原因有:
1、窖穴上的回廊和屋顶,可以防止光线直线,又可以和外界气温相对隔绝。
2、窖底铺的片岩有渗水的功能,还可以使所藏之物保持清洁卫生。
3、窖底铺设的排水管道,与外河相通,可以排出融化的冰水,防止积水过多使冰消融。
4、五道槽门有保温作用。
5、窖穴没有防潮措施,说明所藏之物无需防潮。
以上条件已经具备了存冰的要求,这里无疑是一处凌阴建筑的实例。
雍城凌阴遗址雍城遗址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冰窖,是姚家岗宫殿建筑(大郑宫)的附属设施,其所存之冰,显然是供秦国王室之用,它为文献记载的“凌阴”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雍城凌阴复原示意图由于保存条件和方法的限制,冰窖里的冰块大约有三分之二会提前融化,文献记载在储冰时,一般要采集多于需求量两倍的冰块,才能保证宫廷需求。
秦代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贮冰井,就是在地下室内挖3~7个陶质圆砌的地下井,深1.7~2.46米、直径0.76~0.96米。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数处可能用于供冷藏所用的地下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挖井藏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保存冰块用的“冰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曹操于公元年在邺城修建的冰井台,高8丈、深15尺,里面建有许多小深井储冰,冰井台与铜雀台、金凤台并称为“邺城三台”。
河北临漳曹魏邺城复原平面示意图到唐代,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水结冰,便开始在夏天制冰了。但传统大量开采冰块的方式,一直为官方所延续。北宋直接在距离汴京较近的金明池采冰,而南宋主要在西湖采冰。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唐代最有名的用冰故事当属杨国忠家的“人造冰山”了。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氏子弟,每到伏天,就从冰窖里取出大冰来,请工匠雕成山的形状,在宴席周围放置一圈,宴饮作乐时,宾客即使喝到酒酣之时,也“各有寒色”,甚至有怕冷而加外套者,这制冷效果完全不亚于今天的空调房。
明清时期,由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储冰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了兴旺的储冰业。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买卖。”说的就是明代官府颁赐冰块和民间卖冰的事,但百姓买卖的冰,主要是来自于官员的转卖,其自身是没有资格储冰的。
皇帝赐冰给大臣,此传统从周代延续到清清代,窖藏冰始终是皇族的专营事业,据说是因为朝廷的迷信,认为“冰”与“兵”同音,故而不许百姓屯“兵”(冰)。当时官办的冰窖有两种:一是“官窖”,为工部所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二是“府窖”,即特许一些王府自办冰窖,以供王府用冰,如恭王府就开有相当规模的冰窖。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直接从北海取冰,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御用。故宫慈宁宫花园的东面也有冰窖,现在被开发成了“冰窖餐厅”,去故宫游览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
故宫冰窖,现开放为餐厅冰块取出来以后,用什么样的容器盛放呢?古代也有专门盛放冰块的器物,称“鉴”,多为陶器或铜器,是用来冷藏保鲜食品的。“冰鉴”实际上是一个大箱,有铜制或木质,分内外两层,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使用时,在中间放上食物,周围再铺满冰块,合上盖子,就能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考古发现著名的冰鉴如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一对铜冰鉴,长宽均76厘米、高63.2厘米,里面放有一件铜方缶,是用于装酒的,盛放冰镇的酒醴。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铜鉴+缶到明清时期,这种用于贮藏冰块来冷藏饮食的冰桶或冰盆,还很常见。
清代冰桶,类似现代冰箱进入民国,开设冰窖的官禁取消,北京涌现出许多民营冰窖,冰的储量更大了,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天然冰的存储业才衰落。
清末凿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