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种中药材图谱及药效药性,每天解

1、仙鹤草的功效

  功效: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涩汗,止咳。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血痢、疟疾、消渴病多汗、伤力咳嗽等症,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疖疮痈肿、痔疮等症。

  茶饮:以热水浸泡3匙干燥的龙芽草10-15分钟。改善腹泻,减轻皮肤刺激,以冷却的浸泡液擦拭皮肤。减缓口腔刺激、喉咙痛:用温热的浸泡液漱口。

2、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3、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为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1]。主要用作染色及药用。清热类的中草药。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到有一种一年里生息不绝的样子。用于治疗白血病、骨髓瘤、颌窦癌等。

4、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两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症候.都可应用。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芦菇根、顺江龙、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性味:性寒.味甘;归肺、胃经主要产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入药部位: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采集保存: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5、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趁鲜刮去粗皮洗后干燥,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南沙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其原名沙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并被列为上品。记述有“主积血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将沙参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称为五参,并由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之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宜之”。南沙参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6、柴胡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

7、使君子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祛除蛔虫的药物,对小儿蛔虫寄生十分有效。使君子的果实中,含有可以祛除蛔虫的成分。

除此之外,使君子,还具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对许多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可以抗肠寄生虫,和其他的一些虫病。也可以治疗面黄肌瘦、小孩子腹胀等。

在用作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搭配。治疗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配方。

需要注意的是使君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毒性不强,服用不当会导致出现呕吐等症状,但是合理用药,可以降低中毒的可能性,服用时要遵循医嘱。

8、牵牛子蒙药胡恩达干-其其格:种子用于腹水,腹胀便秘,蛔虫症《蒙药》。(《中国民族药志要》)

种子(牵牛子):苦,寒。有毒。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病,绦虫病。(《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9、知母性味:苦,寒。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10、川桐皮性平,味微苦。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膝疼痛;外用跌打损伤。全年可采,以春季为好,晒干。

11、白屈菜性凉,味苦;有小毒。归肺;心;肾经。全草入药有镇病、止咳、利尿、解毒等功效。主治:镇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12、鸢尾平肝止眩。鸢尾辛苦寒,入肝经,《名医别录》载:“疗头眩。”故有平肝止眩之功。若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有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可用本品,清泄肝火,平肝止眩。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消食化积。鸢尾辛苦,辛能散,苦能泄,入脾胃二经,故能消食化积。常用于食滞胀满。本病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食滞内停,以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所致。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暖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面黄肌廋,夜卧不安,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可用本品,消食化积,使积去食消,脾胃得和,诸证自解如《贵阳民间药草》所述鸢尾“治食积饱胀。”

活血祛瘀。鸢尾辛苦,入肝脾经,则入血分,《神农本草经》载:“主破癓瘕积聚。”故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行水消肿。《神农本草经》载:鸢尾“去水”。《贵州民间方药集》则载:“治臌胀痛”。故有行水消肿之功效。若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内聚,而发臌胀病。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用本品,活血化瘀,行水消肿。

清热解毒。本品辛苦,性寒,苦寒泄火,入血分,则凉血解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曰:鸢尾“疗痔疮及狂犬病。”《中国药植图鉴》则曰:“敷肿毒。”故近代用本品治痔疮,肿毒。痔疮多因久坐,负重,妊娠,或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致肠胃受伤,或长期便秘,以致湿热内生,气血不调,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而成。有外痔,内痔之分。均可用本品,清热泄火,凉血解毒治之。

平肝止眩。鸢尾辛苦寒,入肝经,《名医别录》载:“疗头眩。”故有平肝止眩之功。若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有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可用本品,清泄肝火,平肝止眩。

13、含羞草全草(含羞草):甘、涩,凉。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吐泻,失眠,小儿疳积,目赤肿痛,深部脓肿,带状泡疹。根(含羞草根):涩、微苦。有毒。止咳化痰,利湿通络,和胃,消积。用于咳嗽痰喘,风湿关节痛,小儿消化不良。

14、大风子辛,热,有毒。"入肝、脾、肾三经。"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15、一支箭

苦,甘,微寒,归肝经

消热解毒,活血祛瘀,主治疼肿,毒蛇咬伤,烫伤,跌打等

16、蔊菜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清热利尿,活血通经,镇咳化痰,健胃理气,解毒。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

主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17、白蜡树"性微温,味辛,无毒。"治疟疾,月经不调,小儿头疮。治疟疾,月经不调,小儿头疮。

18、落地生根

全草(落地生根):微酸、涩,凉。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外用于痈肿疮毒,乳痈,丹毒,中耳炎,痄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烧、烫伤。

(佤药)打不死,生根草:全株治疗腮腺炎,乳腺炎,痈肿疮疖,骨折《中佤药》。

(傣药)亮胡埃(西傣):叶、根治痢疾,腹泻,腰扭痛,便血,烧烫伤《滇药录》。完胡埃,枉吠:全株治乳痈,中.耳炎,关节痛,疔疮,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鲜根治腹泻,痢疾《滇省志》。完胡埃:全草治烧伤,烫伤,腹泻,痢疾《傣药志》。打不死,完胡埃:叶、根用于烧伤烫伤,腹泻,痢疾《傣药录》。

(傈僳药)登麻喜:鲜叶、根治疗吐血,刀伤出血,胃痛,关节痛,咽喉肿痛,乳痈,疔疮,溃疡,烫伤《怒江药》。盖没:功用同傣族《滇省志》。

(景颇药)Minyechi:治痈,疮,乳腺炎,跌打损伤,骨折,烧烫伤《德宏药录》。

(德昂药)打不死:功用同傣族《滇省志》。南多: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

(白药)打不死,接骨草:全草或根治吐血,刀伤出血,胃痛,关节痛,咽喉肿痛,乳痈,疔疮,溃疡,烫伤《大理资志》。(崩龙药)打不死:全草用于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疮疡肿毒《德宏药志》。

(壮药)沾些(canhcen):治疗烧烫,痈疮肿毒。

(基诺药)侧革拉剥夺:全草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烧伤,烫伤,骨折《基诺药》

19、光梗丝石竹微甘;辛;性平,止咳;化痰。主咳嗽。内服:煎汤,6-9g。

20、独角莲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中风痰壅、半身不遂、破伤风、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瘰疬结核、阴疽肿毒辣,毒蛇咬伤、惊风癫痫、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

独角莲中药材

煎服,3~6克。研末服,0.5~1克。内服宜制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外敷。

使用注意

阴虚血虚动风或血热盛动风者,以及孕妇均慎用,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21、酸橙原产于中国秦岭南坡以南各地。该种被广泛应用作嫁接甜橙和宽皮橘类的砧木。为健胃剂、强壮剂、驱风剂和矫味剂,治感冒,消化不良,咳嗽多痰,子宫脱垂,脱肛等症。

22、欧李种子(郁李仁):辛、苦、甘,平。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淋痛。药用功能欧李是传统中药郁李仁的主要原植物,具有清热、利水之功效,每千克售价近百元。郁李仁是一种常用中药,已有多年的使用历史。“郁李仁含李苷(Prunuside)、苦杏仁苷、脂肪油。性平,味辛、苦,能润肠通便、利尿消肿;用于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水肿。”欧李有利尿、缓泻作用;郁李仁酊剂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李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欧李的根在民间偏方中用来治疗静脉曲张和脉管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3、艾纳香「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志)。伤寒五泄,心腹注气,止肠鸣,下寸白,烧之辟瘟疫,合蜂窠浴香港脚良。治癣辟蛇(藏器)。

艾纳香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等功效,在黎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物。同时,艾纳香也是获取冰片、艾片的重要来源之一。

功效: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解毒。

主治:风寒感冒;头风头痛;风湿痹痛;寒湿泻痢;寸白虫病;毒蛇咬伤;跌打伤痛;癣疮。

佤药:冰片草,艾纳香:全草治疗感冒,风湿痛,跌打瘀肿,产后风痛,痛经,腹痛,腹泻《中佤药》。

藏药:嘎菩,艾片,梅片:叶治一切热病《滇省志》。

苗药:Bindplanb(冰片),艾片:通窍,消肿止痛,杀虫《苗医药》。

基诺药:补死:根叶治火牙疼痛,肝炎《基诺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禁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药理作用:其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可用于兴奋、失眠或高血压患者。也有报告其浸剂能利尿,但较茶叶浸剂为弱。

24、桑枝甘辛,平。味清苦,微寒,无毒。桑头:味苦,性寒,无毒。

:入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8月5日-17日,针灸全科临床带教班正在报名中

8月16日-20日,国际针灸医师证书培训考试正在报名中

报名咨询(张老师)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杭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yy/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