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内痔是肛管血管垫发生的病理变化和(或)异常移位。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
混合痔是内痔静脉丛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疼痛。痔发病率很高,据年全国肛肠病调查,痔发病率为51.53%,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7.19%,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二、病因
(一)西医学认识
1.肛垫下移学说
2.静脉曲张学说
3.诱发因素
(1)职业因素:久站、久坐、久蹲、长期负重运行。
(2)饮食因素:长期过食辛燥、过量饮酒、低纤维饮食等。
(3)疾病因素:慢性腹泻(结直肠炎、菌痢、消化不良等),慢性便秘,妊娠、分娩,腹压增高(前列腺肥大、肺气肿、肺心病等),门脉高压(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4)肛管缺损:各种原因导致肛管缺损。
(5)遗传因素:痔静脉壁先天性薄弱。
(二)中医学认识
1.饮食不节
2.便秘
3.久泻、久痢、久咳
4.妊娠分娩、月经失调
5.脏腑虚衰
6.感受外邪
7.情志失调、劳累、房事过度、遗传等因素。
三、临床表现
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肛门疼痛;混合痔同时具有内痔和外痔特征。
(1)症状
1.便血2.脱出
3.疼痛4.肿块突出
5.肛门不适6.肛门坠胀
7.潮湿瘙痒
(2)并发症
1.嵌顿性内痔2.贫血
3.肛门湿疹、瘙痒4.肛门松弛
四、鉴别诊断
1.直肠癌
2.肛裂
3.直肠息肉
4.直肠脱垂
五、分类
(1)内痔分为四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2)外痔分为四种
结缔组织外痔:又称为赘皮外痔。由肛缘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表现为皮肤皱襞增大,痔体无曲张静脉丛,黄褐色或黑褐色,大小不等。患者有异物感,或感肛门不适,便后不易清洁。静脉曲张性外痔:由痔外静脉丛曲张形成,在肛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柔软肿块,在下蹲、排便时肿块明显。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常与母痔相应,多并发于二、三期内痔、混合痔。
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突发的限局性肿块,充血、水肿、剧烈疼痛。血栓性外痔:痔静脉血管内膜发炎破损,血液在血管内积聚,形成血栓。表现为肛缘突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剧烈疼痛,活动时加重。(3)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嵌顿痔
痔核脱出嵌顿不能及时送回,由于括约肌痉挛,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使痔核充血水肿,血栓形成,疼痛剧烈,坐卧不安,表面有分泌物、甚至表面溃烂、坏死。此为内痔急性发作,称为嵌顿性内痔或内痔嵌顿。
六、治疗
(1)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2.有症状痔的治疗的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状,而非根治。
3.一般治疗对各类痔的治疗都是必要的。
4.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Ⅰ、Ⅱ度内痔。
5.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Ⅲ、Ⅳ度内痔、混合痔及包括外痔血栓形成在内的非手术疗效无效者。手术治疗应注意避免术后并发症。
(2)一般治疗
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3)保守治疗
1.辨证中医治疗。
2.口服药物:地奥司明、平痔胶囊等。
3.塞药法:芩榆痔疮栓、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
4.敷药法:三黄膏、马应龙痔疮膏、金黄散。
5.熏洗法:苦参汤加减,硝矾洗剂。
(4)手术治疗
内痔注射术、套扎法、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直肠粘膜环切术(PPH)、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吻合术(TST)。
作者/朱丹
图片来源/成都肛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