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中医病名。是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又称为母痔区,其余部分发生的内痔均称为子痔。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病程中伴发贫血等并发症。
主要病因:
风伤肠络、湿热下注、脾虚气陷
病因病机
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兼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努责、妇女生育过多、腹腔症瘕,致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临床表现:
内痔多发于成年人,初发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多在排便时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每因饮酒、过劳、便秘或腹泻时使便血复发和加重。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肛查时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暗红或灰白。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或咳嗽时可脱出肛外,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并有分泌物溢出,肛门坠胀;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
1.Ⅰ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
2.Ⅱ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
3.Ⅲ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以手术为主要原则。若湿热下注证,应给予清热利湿止血治疗;若脾虚气陷证,应给予健脾益气治疗;若风伤肠络证,应给予清热凉血祛风治疗。
证治分类:
内治法
1.风伤肠络证
主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方:凉血汤加减。
常用方:栀子仁、黄芩、白茅、知母、桔梗、甘草、侧柏叶、赤芍。
2.湿热下注证
主证:大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潘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代表方:止痛如神汤加减。
常用方: 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
3.脾虚气陷证
主证: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外治法:
1.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2.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或收敛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
3.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如化痔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