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它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送走了风和日丽的“春姑娘”,迎来了烈日炎炎的夏天。节气到了立夏,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南方的油菜已经接近成熟,而北方的冬小麦刚刚抽穗。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农忙时节。“立夏”这个节气,最早兴起于战国时期。宫廷中有“迎夏”习俗,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领文武百官走出京城,到南郊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要穿红色的衣服,就连仪仗队的车马等,也一律要朱红色,用以企盼庄稼丰收。而在民间,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南方很多地方有吃鸡蛋的风俗。因为鸡蛋外形椭圆,象征着团圆美满。而我们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流行“立夏吃烧饼”的习俗。烧饼是圆形的,也有团圆美满的寓意。另外烧饼是用小麦面粉做的,立夏吃烧饼,也有期盼小麦丰收的意思。还有一点就是,烧饼的表面,都撒有一层芝麻,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也预示着农家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在这样值得庆祝的节气里,诗人们当然也不会寂寞。古往今来,有许多诗词大家,写出优秀的作品,来歌咏这个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我们熟知的有北宋苏轼描写初夏西湖美景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有王安石的《初夏即事》,以及南宋诗词大家陆游的《初夏绝句》等,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宋代两位普通诗人的作品。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这是宋代诗人赵有直的《立夏》诗,赵有直,南宋著名的诗人,字益之,浙江上虞人。跟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及第。赵有直担任过迁知县事等职,后来隐居在眠牛山,潜心做学问。他的诗,在清代被编入《历朝上虞诗集》中。立夏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昼长夜短。到了晚上,一阵暖风吹来,送走了春天,迎来了夏日。田野里翠绿的麦苗,正在夏日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而在南方的园林中,一场新雨过后,日渐成熟的黄梅,飘来阵阵诱人的香气。黄莺鸟在树林间不停地啼叫着,愁绪满腹,好像在哀叹春光渐远。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感伤春花凋谢。作者午睡后起床来到窗前,睡眼朦胧地向外观望。庭院中,巨大的古槐遮天蔽日,院中的亭台,都在它的绿荫笼罩之下。这首《立夏》诗,前四句描写初夏时节天气的变化,以及田野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后四句则是借助“黄莺”和“蝴蝶”,来抒发自己对“春光易逝”的感叹。尤其是后四句,把立夏这个节气,用作者独特的情感手法,描绘的淋漓尽致。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女诗人朱淑真,她也写过一首立夏诗《初夏》“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生活在南宋初年。丈夫是一个文法小吏,两人因为志向和兴趣相差太远,因此自己的婚姻并不美满,整天抑郁寡欢,愁肠百结,后来竟抑郁而终。她写的词,大多是幽怨感伤之作,流传后世的有《断肠集》等。她是南宋以来,存世作品最多的女诗人。她的这首《初夏》诗,与上面介绍的赵有直的《立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夏日的傍晚,几根翠竹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清雅的竹影映照在幽静的小窗上。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映照下的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这个时节,庭院中的海棠花已经落英缤纷,而墙外的几株垂柳,柳絮已经飞尽了。黑夜越来越短,白天越来越长,因为夜里睡眠不足,白天显得困倦乏力。这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诗虽然只有四句,寥寥数笔,使人读来却极具感染力。在这夏日正浓的“立夏”时节,不管你身居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你们那里是吃鸡蛋,还是吃烧饼,在闲暇之余,是否也会想起几句夏日的诗词呢?欢迎大家到评论区留言分享。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奉献,如不慎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zd/1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