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回暖后,三股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专家不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俞刘东

临近立冬,暖如立夏,今年的秋天暖意十足。

10月31日,全国多地继续回暖,尤其是华北、黄淮至江淮一带部分地区体验到常年同期罕见的暖热。

像是河北武安,今天最高气温升到了31.7℃,打破了河北省10月下旬历史同期气温最高纪录。河南郑州15时的气温达到30.3℃,山东青州(29.9℃)离30℃也只有一步之遥。

数据显示,10月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不少地方较常年同期偏高2至4℃。北方偏高更为明显,多地已经暖到破纪录,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两百余个气象站气温打破或追平当地10月下旬纪录,银川、太原、乌鲁木齐、沈阳入冬失败,入冬进程大幅延缓。这样的格局,在11月2日前都不会被打破。

“最近各地气温偏高,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冷空气偏弱。”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解释,近期由于积聚冷空气的极涡较为偏北,冷空气较常年显著偏弱。此外,全国大部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长时间中层受西风槽后的西北气流控制,一方面槽后以下沉气流为主,造成近地层绝热增温,另一方面这种环流形势下天气晴好,有利于太阳辐射增温,造成气温上升。

国家特聘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注意到,刚刚过去的9月也是我国有完整观测以来最暖热的9月,“10月继续维持偏暖格局已经超出了天气尺度,这属于气候尺度上的偏暖。”他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今夏开始爆发的厄尔尼诺事件和秋季出现的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罗京佳说,自今年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宣布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以来,海温偏暖幅度继续增加,截至目前强度已达+1.5℃。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会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较正常年份偏暖偏干的状况;我国南方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显著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印度洋正偶极子是一种热带海温异常现象,当其发生时印度洋西部海面水温高于东部,这也会有利于东亚地区秋季偏暖偏干的形成。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进入11月,冷空气活动将趋于频繁。11月1日至3日,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江汉等地气温将先后下降6~8℃,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中部等地局地降温10℃以上。上述地区伴有4~6级风,内蒙古中西部等地阵风7~8级。新疆阿勒泰地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或大暴雪。4至6日,新一股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7至8日,又有一股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给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及东北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前期长江以北地区大幅偏暖,给降温留出了很大空间。在几股冷空气影响后,东北地区南部和华北中北部气温将先后满足入冬标准。”罗京佳说,“天气尺度上的冷空气(寒潮)不会改变今年比正常年份偏暖的格局,今年冬天将会是一个暖冬,尤其是前冬,偏暖程度会更大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zd/12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