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病史:女性,30岁,发热伴鼻塞、流涕3天。
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
分值:10分
评分标准5月27日14号题
总分:10分
一:问诊内容(9分)
(一)现病史(7分)
1.根据主诉进行问诊
(1)发病诱因∶有无感寒?受风?
0.5分
(2)流清涕还是浊涕?体温最高和最低的温度?是否持续发热?有无恶塞?及与发热关系?
1分
(3)伴随症状∶有无打喷嚏、汗出、咳嗽、咽痛、头痛。
1分
(4)结合十问,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有无肢体疼痛?有无口渴?以及饮食、睡眠、二便情况。
1.5分
2.诊疗经过(2分)
(1)医院就诊?作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1分
(2)用过何种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1分
3.一般情况(1分)
发病以来精神状况、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1分
(二)其他相关病史(3分)
1、既往类似病史、家族史、药物、食物及其它物质过敏史。生育及月经史
0.5分
2、有无慢性鼻炎、鼻窦炎。
1.5分
二:问诊技巧(1分)
弘图教育安卓医考老师警示:禁止把问诊技巧回答,这是考官印象分!
(一)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
0.5分
(二)能够围绕免病情询问。
0.5分
中医病案摘要27:
赵某,女,44岁,已婚,教师。年10月23日初诊。
患者平素情绪不畅,常感胃脘不适,咽喉部有梗阻感,但进食顺畅,3天前与人争执后,症状复作,并出现呕吐。现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纳欲欠佳,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请与噎膈相鉴别。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
肝气犯胃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含病因病机分析)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中医类证鉴别
(助理无需掌握)
噎膈(食道ca)
呕吐
共同点
皆有呕吐的症状
症状
进食哽噎不顺
或食不得入
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胃
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病位
食道
胃
病程
长,病情重
短,病情轻
愈后
差
良
中医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剂名称
四七汤加减(半夏厚朴汤去生姜)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苏叶、厚朴、半夏、茯苓、生姜、大枣。
苏后下令大生
中医病案摘要28:
江某,男,32岁,已婚,工人,年11月23日初诊。
患者平素喜饮酒,最近半个月出现大便出血,以滴血为主,今晨排便末有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无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肛门指诊于截石位3点处齿线上可触及柔软表现光滑无压痛的结节,退指指套可见鲜血。
请与肛裂相鉴别。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内痔(只答"痔"给1分)
中医证候诊断
风热肠燥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含病因病机分析)
1.以大便带血,滴血为主,现呈喷射状出血,无疼痛,肛门指诊于截石位3点处齿线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结节,诊断为内痔。(1分)
2.血色鲜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辨证为风热肠燥证。(1分)
3.本病由于过食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热与血相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2分)
中医类证鉴别
(助理无需掌握)
内痔与肛裂均有便血;
但内痔便血量较多,无疼痛,截石位3、7、11点处可见黏膜下曲张静脉团。肛裂便血量较少,肛门疼痛剧烈,呈周期性,多伴有便秘,局部检查可见6点或12点处肛管有梭形裂回。
中医治法
清热凉血祛风
方剂名称
凉血地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生地15g地榆10g槐角10g当归10g升麻9g黄连10g天花粉10g荆芥10g黄芩9g白芍9g枳壳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西医病案摘要27:
李某,男,66岁,已婚,干部。年3月1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胃脘疼痛,初发时表现为胀痛,部位不固定,未予重视,后逐步呈针刺样痛,固定于剑突下,伴有泛酸,暖气,服用法莫替丁疼痛可缓解,但病情反复。近3天来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现症:胃痛如刺,痛处固定,汗出。
查体:T37.O℃,P67次/分,R16次/分,BP/70mmHg。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一)。舌质紫暗,脉涩。
辅助检查:胃镜示胃窦部见1.5cm×1.5cm溃疡,幽门螺杆菌(+)。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胃脘痛
中医证候诊断
瘀血停胃证
西医诊断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
西医诊断依据
①胃痛2年,初为胀痛,后逐步呈针刺样痛,固定于剑突下,伴有泛酸,暖气,服用法莫替丁疼痛可缓解。
②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盱苎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一)。
③胃镜示胃窦部见1.5cm×1.5cm溃疡,幽门螺杆菌(+)。
中医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剂名称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丹参15g,五灵脂6g(包煎),蒲黄6g(包煎),檀香3g砂仁3g(后下)。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①一般治疗: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精神放松,定时定量进餐,忌辛辣食物,戒烟,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②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四联疗法。
③抗酸药物治疗:β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④保护胃黏膜(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等)。
中西医病案摘要28:
朱某,男,8岁。年3月23日初诊。
患儿l周来乏力,纳呆,低热,近2天感双侧耳下及颌下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张口和咀嚼困难。2周前班内有多名学生有类似症状。
查体:T37.9℃,P次/分,R19次/分。双侧颊部可见以耳垂为中心的局部肿胀,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有触痛,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口腔第2臼齿处颊黏膜可见腮腺口红肿,挤压颊部后未见液体流出。心率次/分,律齐,两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5×l09/L,中性粒细胞40%,淋巴细胞52%。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
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
痄腮
中医证候诊断
邪犯少阳证
西医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
西医诊断依据
①2周前有接触水痘患儿史。
②双侧耳下及颌下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张口和咀嚼困难。
③双侧颊部可见以耳垂为中心的局部肿胀,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有触痛,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口腔第2臼齿处颊黏膜可见腮腺口红肿。
④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
中医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剂名称
柴胡葛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
及煎服法
柴胡3g,天花粉3g,干葛3g,黄芩3g,桔梗3g,连翘3g,牛蒡子3g,石膏3g(先煎),甘草2g,升麻l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①治疗原则: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药物。
②对症治疗: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
未完待续......
每日一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