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
立春
《淮南子·天文训》曰:“(大寒)加十五日斗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节气之首,四时之始
立春是“节气之首,四时之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3、4或5日,太阳位于黄经°时为“立春”。
俗语说“春打六九头”,指立春日在“六九”的第一天,因此“立春”又叫打春。立春又有别名:岁首、岁节、改岁、立春节、正月节。
春为岁首
在我国古代以“春为岁首”,“立春”有春之节气开始之意,称为“春节”,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明清官方历书中则被归入正月节气,但在年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原阴历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而“立春”从此不再称为“春节”。
请横屏观看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藏物候
立春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初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逸周书汇校集注》曰:“向之水泽腹坚,今则无不融释也”。意为,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了。
二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逸周书汇校集注》曰:“蛰虫始振,即《小正》所谓正月启蛰也”。意为,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意为,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顾正谊《开春报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气候
立春未春
立春时节,天气渐暖,白天越来越长,但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很大,白天暖意融融,夜晚寒气阵阵。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冬季,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立春的“春天”并不是现代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而更多的是指天文历法意义上的春天。
春寒料峭
气象数据显示,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仅仅比大寒时高一点点,全国冬季的面积也和大寒时相差无几,立春时的温度甚至比立冬时还要低。似乎描绘立春的最佳形容词,不是“春回大地”,而是“春寒料峭”。
春风和煦
立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阳光越来越明媚,气温在冷空气制造的小波折中大幅提升,夏天将从海南扩展到广东,春天将从岭南扩展到江南,徐徐向北方走来,春风和煦、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唐·佚名《春郊游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农事
立春时节,气温回升,春耕陆续开始了。此时气温、日照、降雨,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春耕
立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薹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及时灌溉,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促进作物生长。防寒、防冻、防虫害。因此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保暖
虽已立春,但是华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常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所以在准备春耕的同时,还要给田里原有的农作物保暖。
播种
南方地区则要抓紧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选种、晒种,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早稻将陆续播种,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