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建地处东南,凭山负海,中药材资源丰富,千年以降,历代医家艰苦探索,承先启后,推陈出新,交汇包容,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闽医学派。
为了更好地宣传闽医学派的精华,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处和省卫生与计划生育研究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在《福建卫生报》开设了“闽医24流派”专栏,对24个闽医学术流派进行了系列报道。
现将这些报道再次刊载,让更多读者分享闽医学派故事,感受闽医学派智慧的律动,发挥闽医学派的独特优势作用,让更多人“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更好保障广大群众健康。
本期带来的是闽医24流派之一福建邓氏痔科学术流派今年79岁高龄的老中医
视力1.2
手不抖
手术缝线一次性穿过
这说的是福建省名中医邓正明
福建邓氏痔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邓正明
他习惯每天清晨都到他医院肛肠科病房转转,看看自己治疗过的病人,六十余年如一日;他每周坐诊两天,只要患者找他手术,他从不拒绝,有时候一天还做三四台手术。
邓正明带领医疗组查房
记者问他,为什么年近耄耋之年仍坚持临床?
他说:“不做会(变)‘傻瓜’,多接触年轻朋友,思想才不会僵化。中医学术流派也是一样的,要不断创新,且在立足中医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不会被淘汰。”谈话间,邓老的言语里常夹杂着福州方言。
以邓正明为主要传承人的福建邓氏痔科学术流派起源于福州闽侯,他祖上三代行医,从曾祖父擅长喉科及外科诸症,到父亲邓少杰精于痔科,被誉为福州中医界“四大金刚”之一,是百姓口中常说的“痔疮邓”。
年,陈永健、钱本忠、邓正明、林家壁四人举行枯痔钉诊疗机制的深入研究
如今,福建邓氏痔科学术流派已传承六代,代代传承人坚持立足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痔科。
要辨证论治,也要辨证施术一听到“外科”“手术”,人们惯常会认为是西医的范畴,认为只有西医能解决病痛。
邓氏痔科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凭实力”证明中医外科有过人之处。
邓老对记者说起,父亲在福州成名的行医故事: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英国商人患复杂性高位肛瘘,医院经外国医生及当时福州著名外科医生手术四五次均告失败,我父亲采用中医挂线疗法治愈。
当时有位西医叫陈宗磐,他很吃惊,中医居然能治疗肛瘘?
我父亲请他到诊所观看挂线手术,他看后很有感触:“西医治疗肛瘘手术失败,在于采用全层缝合,而肛门是污染区是行不通的,还是中医的开放引流方法好。”
“我父亲同时也受到他的启发,改进了中医挂线疗法,在挂线时先切开皮肤组织,这就可以减少疼痛及缩短挂线的疗程。”
邓老说,“改进后的挂线疗法,就是在立足中医的基础上,吸收西医疗法的长处,使中医疗法的优点更充分地发扬出来。”
邓正明在手术现场指导疑难手术
中医挂线疗法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至今还广为临床医生应用。人们对于中医外科还有一个常见误区,认为外科就是手术切除病灶。
邓老认为肛门疾患虽以局部症候为主,但也与全身机能密切相关。
“形诸外,必有诸内”,肛门疾患所表现的症状,也可能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的传导在局部有所表现。
“片面地强调手术治疗,会把自己局限在‘开刀匠’的范畴。医者不能见病治病,要从整体的观念来进行综合辨证,审因论治;辨证论治,辨证施术。”
邓老具体谈到:治疗时,时时以顾护“脾胃之气”为本,临床上擅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来治疗多种肛肠疾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临床上辨证属肺卫失调导致痔病者,治疗时考虑从肺论治,下病上取,开肺奏效;
术后换药,也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之法,针对创面所呈现的不同状况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与剂型。
该流派特色学术思想及技术运用于临床,其特点体现在一个“细”字。
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郑玉金跟师邓老近30年,她也是邓老的儿媳,她告诉记者,细节是打磨出来的,邓师临证,每例必触(指)诊,每诊必细。
邓正明行(重度)环状混合痔手术
“他常说,肛肠科医生要具有‘狮子的胆,慈母的心,姑娘的手’。术前,要仔细观察手术部位中病灶与周围正常健康组织之间的毗邻关系;手术操作手法要准确、轻柔、细微,最大程度地保护肛门功能的同时,保证肛门处美观、平整,通俗地说,达到便后一张纸能擦干净的效果。”郑玉金说,“说起来几行字,但却是流派传承人百余年来的坚守。”
邓老(中)指导第五代传人郑玉金副主任医师(右)做手术
中医学派传承在于循古创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邓氏痔科学术流派与其他中医学术流派相比,研究项目、专著、学术论文相对较多。
这反映出这一学派传承人的特质——循古创新、潜心研究。
“三品一条枪”治疗痔瘘已有古训,学派第三代传人邓少杰遵古而不泥古,他与挚友林际阳老中医共同研究,应用“三黄散”,研制成“枯痔钉”用以治疗内痔,成为最早应用枯痔钉疗法并载誉八闽的痔瘘专科医生;
年,邓少杰又依据现代医学分析,根据明矾性酸、寒,无毒,为收敛药,研制出含明矾不含砒霜的新型枯痔钉。
在枯痔钉配方从繁到简,从有砒霜到无砒霜的过程中,他反复探究,得出“异物炎症反应与创道引流”是枯痔钉治疗内痔核主要机制的结论,认识到枯痔钉疗法的实质是“钉”本身在起主要作用,而非砒霜、明矾,为进一步研究枯痔钉的手法及合理配合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学派第四代传人邓正明从年轻时就特别有钻研精神:他参与消痔灵的临床研究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表彰;
他40岁时完成的“中医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机理研究”成果获得福建省医药卫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他带领流派传承人创制了十余种方剂,邓氏爽肛散、紫草油膏等在临床广泛运用,疗效显著。
近来,负压式吸引器在肛肠疾病外治当中运用很多。
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4岁的邓正明就利用中医拔火罐形成负压吸引的原理,发明火罐吸引式内痔套扎器。
在学生们看来,79岁高龄的邓老虽自称“老朽”,但老而不朽,他带领着学派传承人不停钻研、不停创新。
年过七旬的邓正明老专家为病人做手术
临证六十多年,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他的座位从后排到中间到第一排,称谓从“小邓”到“老邓”,现在被称“邓老”,但在手术室的位置,至今仍是“一线”。
邓老的变与不变,也是他所代表的福建邓氏痔科学术流派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立足“中”,坚持“中”,变的是创新,让中医流派发展、壮大。
如今在省内,医院、福建中医药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许多肛肠科骨干都与邓氏痔科流派有传承关系。
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这一流派的传承人。
对于学派的传承,邓老风轻云淡地说:“我不作规定,有治疗效果自然会传承下去,好的东西绝对不可能消亡。”
往期回顾
01
黄氏蛇伤学术流派:解蛇毒,中医并非“慢郎中”
02
南少林骨伤流派:禅、医、武融合中激荡中医活力
03
泉州正骨流派:医武融合,走中西结合发展之道!
04
俞慎初学术流派:“闽派医学”中“医经学派”的代表
05
章宝春骨伤流派:为患者支起健康的“脊梁”
06
漳州中医心病学术流派:为患者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07
闽派陈氏肛肠学术流派:64年间传承五代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08
苍霞洲李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福州“粉丝”最多的中医儿科!
09
闽南吴氏妇科流派:中病、验证、出新,代代相承,有名有实!
10
康氏中医肝病流派:紧跟现代医学前沿,彰显流派中医特色
11
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山人自有妙计传承中医得玄机
12
林求诚(陈志斌)中医肺病学术流派:中西医融合为生命把关
13
闽医萧氏皮肤科学术流派:打造“面子工程”,搭建省级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
14
福建杜建老年病学术流派:在兼收并蓄中自成独特体系
15
福州陈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丹药外用有奇效内外兼治重气血
16
福州桂枝里陈氏儿科:悬壶八代历久不衰
17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流派:三百年中医薪火相传悬壶闽南
来源:委中医处、福建卫生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