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看秋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李建永
唐代诗人司空曙《立秋日》诗云:“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东晋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诗亦云:“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何谓秋?一为成熟、成就之义。譬如,《说文》云:“秋,禾谷熟也。”《文选》录潘岳《秋兴赋》,李善注曰:“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汉代扬雄《太玄中》有“覆秋常”,司马光注:“秋者,万物成就收功之时也。”二为愁缩、揪敛、收割之义。譬如,《广雅释诂四》云:“秋,愁也。”《白虎通义五行》亦云:“秋之言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又曰:“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揪也,万物于此揪敛也。”《管子形势解》又曰:“秋,阴气以下,故万物收。”三为怒气、肃杀之义。譬如,《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春秋繁露阴阳义》亦云:“秋,怒气也,故杀。”所以古代之赏罚,亦顺应自然之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先德而后刑”,“秋后而问斩”,诚如《礼记月令》所谓“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是月也,以立秋……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不可以赢”即不可宽大、严惩不贷。——这也正好印证了一句俗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因而秋天亦称金秋、清秋、寒秋、商秋,既有百谷丰稔之收获,亦有万木凋零之萧瑟!
立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20时28分57秒交节。据《逸周书时训解》讲:“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这三句话的意思很明白:从立秋之日开始吹来的风是凉风,过五天之后庄稼及草木的叶子上就会出现白色的露珠,再过五天之后寒蝉开始鸣叫。这里需要分辨一下“寒蝉鸣”与“蜩始鸣”。《逸周书时训解》在解释“夏至三候”时,讲到过“蜩始鸣”。明代药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部蚱蝉》中对各种蝉作了简要辨析:“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蜟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曰蝒(音绵),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蛩;未得秋风,则喑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喑蝉。”由于蝉(蜩)的寿命只有短短一个月,所以夏至时的“蜩始鸣”,与“立秋之日寒蝉鸣”,不是同一种蝉在叫。《诗经豳风七月》诗中“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乃夏至时的“蜩始鸣”。而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中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是立秋后的“寒蝉鸣”。由于秋天是怀人的季节,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立秋日想念诗友元稹的时候,高吟“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在又一个立秋日惦念老友刘禹锡的时候,亦低唱“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可见,蝉在古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
立秋分早晚。俗话说:“立秋立凉哩,数九数暖哩。”又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悠悠。”立秋的时间每年不同,有早有晚,凉热迥异。早晨立秋,天气比较凉爽;晚上立秋,天气比较燠热。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又说:“早起秋,凉悠悠;黄昏秋,热愁愁。”还说:“早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是傍晚8点半左右起秋,应该是个“热愁愁”的秋天。
秋来伏,热得哭。若想搞清楚立秋后是热是凉,还要看立秋的时候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谚云:“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所谓“伏包秋”,就是在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由于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因而只有立秋逢庚日才叫“伏包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称“秋包伏”。由于末伏共有10日,也就是说,“伏包秋”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热的时间较短,所以说“伏来秋,凉悠悠”;而“秋包伏”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甚至十七八天在伏里,热的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来伏,热得哭”。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情况并不多见。我查了一下《万年历》,从年到年的40年里,仅有5次“伏包秋”:年8月8日即农历辛未(羊)年六月廿八(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年8月7日即农历癸酉(鸡)年六月二十(庚申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年8月7日即农历壬辰(龙)年六月二十(庚子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年8月7日即农历甲午(马)年七月十二(庚戌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年8月8日即农历辛亥(猪)年七月廿一(庚辰日)立秋,这天正好起末伏。由于“伏包秋”较为少见,所以一般以早上立秋或晚上立秋,来判断秋后天气的凉热。今年立秋是阳历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十,末伏是8月15日即农历七月十八(庚子日),从立秋到处暑后第一天出伏,共有18个伏天——“秋老虎回头十八天”啊,正好应了“立秋傲热十八天”之俗谚。更兼今年立秋在傍晚8点半左右,几个“充分”“必要”条件已然齐全,“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能不大热乎!
立秋看年景。俗话说:“立夏看夏,立秋看秋。”从立夏时庄稼的出苗情况,可以大致看到整个夏季庄稼的长势如何;同样,从立秋时大田庄稼的长势,亦可以大体判断出整个秋天庄稼的收成如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常听村干部用高音大喇叭广播“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前两天,我打电话询问大哥,今年年景如何?大哥说,“秋是百日田”,就现在来看,咱们这里今年是个好年景,现在玉米长得有三米多高——我插话,能长那么高?大哥说,这么高很平常,现在玉米亩产都在公斤左右,玉米棒子立秋就能掰下来煮着吃了。说到谷子,大哥说,“头伏见谷穗”,立秋谷穗已经出齐了,谷子足有一米半左右高。说到黍子,大哥说,黍子刚出穗,也是一米多高,“白露放大黍”,收割得到白露前后。我感叹道,难怪说“秋到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红”!大哥说,“立秋天渐凉,处暑谷渐黄”“秋后十天满田黄”,一立秋,白天黑夜,一冷一热,温差很大,庄稼正在猛长哩!大哥还特地吩咐,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在白露后第三天,你回来吧,赶趁一下就能吃上新黍子做的油炸糕!
秋不收,锄不丢。俗话说:“立了秋,把晌丢。”又说:“立了夏,大躺下;立了秋,一圪蹴。”立夏之后日长天热,可以躺下来歇晌;立秋以后,天也凉了,日也短了,吃过午饭小蹲(圪蹴)一会儿,就得下地锄田。尽管此时大田庄稼已经“冒”起来了,不必再像整个夏天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庄稼汉子们甚至打趣说,“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街上游”“立了秋,挂锄钩,赶会看戏串亲友”“立了秋,挂锄钩,摔跤看戏放牲口”,但却并不说“把锄丢”,而说“挂锄钩”,他们只是想稍微歇息一下,喘一口气儿。老庄户都明白,“秋锄一株草,春少十日忙”“秋里一根草,赛过毒蛇咬”“秋草留籽,明年忙死”,因而他们深知“秋不收,锄不丢”之重要性。
立秋雨,秋收喜。立秋后天气的凉热程度,还与下雨的情形有关。俗话说:“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挂起。”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下雨,对正在猛长的大田庄稼来说,可谓“及时雨”。俗话常说,“立秋有雨万物荣”“立秋有雨,秋收有喜”“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在我的家乡晋北,立秋前后,收了庄稼腾出地,就开始了秋耕。老人们常说,“小暑吃大麦,大暑吃小麦”。小暑、大暑把大麦、小麦收了,一开秋即开犁耕地。莜麦和胡麻,也是立秋后第二个节气处暑开镰收割。随后,谷子和黍子,到白露、秋分也要收割。这样,从立秋开始“腾地即耕”,贯穿于整个秋天。当年常听父亲和大哥、二哥念叨,“秋耕一篓油,春耕累死牛”“秋天深耕无害虫”“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秋天深耕田,丰收在来年”,等等。
立秋到,贴秋膘。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立秋以后,天气渐凉,加之人们刚刚度过“苦夏”,身体需要摄养进补,于是纷纷胃口大开,啖肉饮酒,称之为“贴秋膘”。由于秋天“味宜辛”,故人们多以吃麻辣涮锅子来“贴秋膘”。然而秋季进补,也要讲究宜与不宜。宜的方面:比如,“秋冬萝卜小人参”,多吃萝卜好啊。比如,“秋豆夏疙瘩,入伏吃糊嘟”,这是晋中晋北的吃法,立秋吃炒豆(炒黑豆、黄豆、蚕豆均可),立夏吃面食,入伏以后吃糊状饭食——“糊嘟”之美味,妙处难与君说。不宜方面:比如,“秋不食姜,令人泄气”。比如,“秋瓜坏肚”,立秋后不宜多吃西瓜。总之,秋季养生,应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在大稿遛麦子
乔叶
一晃在通州住了有大半年。通州现在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副中心俨然是个官称,老北京人仍叫它通县。再看属地里的这些个地名:果园,梨园,九棵树,临河里,花庄,土桥,皆是一派浓郁的乡村风情,就觉得叫通县其实也很相称。
自打住到了通州,渐渐知道这里居然聚着不少朋友。有一次,一个朋友说她家附近有一块很大的麦田,是通州城区内唯一的麦田,在大稿村那里,好多人都知道呢。既然是好多人都知道,那网上应该也能搜到消息,果然,最近的新闻是十天前,来自北青社区报:“……又是一年收获时,梨园镇的网红麦田已是金黄一片,田野上也如约响起了熟悉的轰隆隆收割声音。北青社区报从大稿村了解到,今年小麦共种植约亩,长势良好,预计产出40万斤左右,目前大稿村已经陆续开始收割小麦。”
朋友问要不要去看?我雀跃道,当然要去,现在就去吧。她说,现在已是六月底,麦子肯定收完啦,还要去看吗?我说,只看看麦田也好啊。
相距不远,很快便到。楼群环绕中,远远地就看见了那一大块麦田。收割过的麦田只剩下了麦茬,颜色却还是麦黄色——麦黄,杏黄,鹅黄,姜黄,柳黄,橘黄,土黄……这种以真切存在的事物来为某种颜色命名的方式深得我心,似乎这样才可信。正如麦子从头到脚的黄,也只能用麦黄来形容。
停好了车,我们往麦田里走去。麦田周边种着两排白杨树,都有一抱粗。而两排树中间的路居然是一条土路,是的,原汁原味的土路,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柏油路或砂石路,就是纯土路。小时候在乡下,很不喜欢这种路,因它天晴起尘土,下雨有泥坑,现在走在上面,却觉得格外亲切,而且,它的土黄色多么好看。
大片麦子已被割净,零星的麦穗一定会有。那就捡点儿麦穗吧。朋友说。我说在我老家,捡麦穗是一种很洋气的叫法,我们那里叫遛麦子。她惊喜道,我们那里也是呀。
她是山西人。
就都笑。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总是能迅速对上某些暗号。
去收获过的田里捡漏,就叫做遛。按不成文的规矩,所有的田地,无论这片田地的主人是谁,无论你种的是麦子玉米红薯花生,只要你已经收获过了,别人就可以自由去遛,遛二茬甚至三茬,谁遛出来就归谁。
“麦罢弯弯腰,不白走一遭。”遛麦子也上瘾。我们不说话,只顾捡,一会儿就各捡了一大把,手满得握不住方才停下。我这才发现靠里的麦田很干净,只有田边才有遗落的麦穗。为什么呢?想了想,便也明白:收割机在田里作业的同时还要翻茬,一茬压着一茬翻,即使有麦子也会被翻进土里。而对最边缘的麦垄,翻茬时就不能再压茬,才会留出这些麦穗来。
沿着田边走着,便聊起很多往事。无目的闲扯,话题便似流水。她说十来岁时,每到七月末八月初,就得和哥哥给半大个儿的玉米追肥,他挖坑,她撒肥料,哪怕穿着长袖衣服戴着帽子,胳膊和脸也会被刁钻的玉米叶划得红肿疼痛。中秋过后是玉米收获的时节,也有一番折磨:要在枯败燥闷的玉米秆丛林里找到玉米,掰下来,装进塑料编织袋中,拖到田边。直接把玉米秆杀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杀倒之后,再弯腰弓背地去掰玉米,则是另一种麻烦。又说起花生和红薯用手刨其实很容易。花生仁的衣有的浅粉,有的大红。花生仁却都是白生生的。红薯肉呢,有的白,有的黄。白的就只是白,黄的有深有浅。生花生和生红薯看着是那么不一样,吃起来的口感却有一点儿相通:都有一种鲜奶的甜腥。
我说了什么呢?好像说了不少野菜。我说在我老家,野菜又叫地菜。像在这样的地里,仔细找去,面条棵一年四季都有。不过还是春天最好吃,收麦子时的面条棵就有些老了,开着紫花,结个圆圆的球,抠开后可以吃里面的籽儿,我们都叫它大米桃。荠菜呢,是清明前最好吃。在树荫下的一些田埂上,总会有成片成片的荠菜,村里人称为荠菜窝子,这里长的荠菜大而肥嫩。也不用挖,轻轻一拔就起来了,一会儿就能拔一大袋子。拎回去,晚上慢慢地整理干净,开水焯过,凉水过一遍,然后捞出来,把水分轻轻挤掉,团成翠绿的一团,第二天买点儿肉拌饺子馅,鲜美无比。
走着走着,就看到了老婆指甲,又叫佛甲草——从老婆指甲到佛甲草,这跳跃性也够强的。也看见了水萝卜棵,学名叫马康草,长得很像是荠菜,却比荠菜显得壮大,所以又叫大荠菜,我老家那边叫它水扑棱棵。它的做法和荠菜一样,虽没有荠菜那么好吃,却也是香的。小时候见奶奶用它做过窝窝,还念几句童谣:
水扑棱棵,蒸窝窝。
有客来了,盖上锅。
为啥盖上锅?因为不想叫客人看见。因为不是正经饭食。因为怕人笑穷。
我还是喜欢叫它水扑棱棵。扑棱在我老家有舒展蓬勃之意,鸟扑棱着翅膀,树木扑棱开枝条,都这么说。类似于当下的网红词“支棱”。
说着笑着,感叹着。离开了土地多年后,在这京城之东的通州,在大稿的麦田边,我们说起了故乡。故乡和故乡不同,土地和土地却是如此一样:看着平淡无奇,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你走进去才能明白,这里面有一切。是的,有一切。
那天,我们还和麦田合了影,手里握着那把遛来的麦子,如拿着一束鲜花。笑容也特别灿烂,仿佛得到了特别珍贵的馈赠。
一次失败的阅读表演
郭祯田
我始终以为,读书不是一件时髦的事。读书需要沉静,需要思考。
当然,在这个出书人略显多、读书人略显少,信息爆炸、娱乐多元的年代,用心良苦地提倡一下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不,“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时间各种类型的“读书会”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假“读书”之名开展的活动异彩纷呈。
这让我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夫子说过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后来荀子说得更直接:“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尽管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但争来辩去,大致还是在说,古代的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炫耀于人。本来应该让许多人读之汗颜的箴言,硬是让一些觉悟高的“学者”硬着头皮说,古人太自私。
还是举个例子吧。近些年,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地都会搞一些提倡全民阅读的活动。因为多年前在市图书馆举办的一次讲座上,我斗胆主讲过一期《阅读的魅力》,现场效果尚好。因此每到读书日来临,总会被邀请进校园、到机关、下社区,几年下来,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能为倡导阅读做点事,也是蛮好的。
没有想到的是,当地一次颇具规模的读书日活动,却让我大为尴尬,大伤自尊。
那是在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一位当地知名主持人代表主办方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参加读书日活动。主持人介绍说,这场倡导全民阅读的主题活动,以歌舞表演为主,其中有一个特别的环节,由我(似乎代表“作家学者”)和一位环卫工人、一位教师、一位学生,分别向读者观众推荐一本书。给我的任务是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推荐一套叫《文明之光》的书。
当天下午又接到通知,说活动要在文化中心广场举办,让我立即到场参加彩排。赶到现场后,发现新搭建的舞台和音响器材很是气派,铺着大红地毯的舞台上,欢歌劲舞异常热闹。按照要求,将自己登台介绍的内容走了一遍,编导说可以,我便回家了。临近傍晚时分,又接到电话通知,让我赶紧再去一趟,说是有关领导要到现场观看审查。于是立刻打车前往,还是按照既定程序走了一遍。不过这次我学乖了,走完场没敢开溜。看到广场上有新华书店刚搭起来的读书日特价图书大棚,便走进去淘书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手机响了,还是那位主持人,小心翼翼地问我走了吗,我说没敢走,怕还有什么事。主持人说郭老师您先别生气,这下可是真的没事了。我说没事了我生什么气,主持人说,实在对不起,咱们那个荐书的环节被取消了,领导说没气氛。
是啊,那个荐书的环节在整台又蹦又跳又说又唱的晚会上,确实没什么气氛。气氛不对,不相为谋。于是我夹着几本淘来的特价书,放心地回家了。
有句文人雅联说得好: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自从那次阅读表演落败后,再无兴趣参加此类活动。
七律七夕
周瑞红
东山一去白云飞,
别有行藏砚北依。
陌上三荣秋水老,
笺中小字雨窗微。
鹊桥人谓关风月,
星汉钗横生吁唏。
今夕不看波浪起,
葡萄露堕又沾衣。
鸿运当头(国画)刘善平
原标题:《李建永:立秋看秋
《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