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同时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气温逐渐升高,雷雨明显增多。立夏,标志着万物进生长进入旺季。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立夏立夏是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上可追溯到三代时期。周朝在立夏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众大夫,至城南郊外迎夏,祭祀祝融。汉代也承袭了这个习俗,拒《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由于理学的发展,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这个和思想解放,文化下移有重大关系)。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记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拒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有增强体质耐暑的功效。有的地方立夏食笋,有的地方立夏喝酒,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夏日,蒸新茶,配水果,馈亲邻。
立夏“称人”的来由有多种传说。元末朱元璋起兵,有一次大将常遇春不幸被元军活捉了去。朱元璋心急如焚,多方打探险才得知常遇春进了监牢。朱元璋为了保住常遇春的性命,一边买通元军将领,一边贿赂牢头禁子,使毋加害常遇春,好生照料。“有钱能买鬼推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众人看出元朝日薄西山气数将尽,再加上朱元璋气度非凡,似有贵气,哪还敢轻侮常遇春呢?但是怎么才能让老朱知道没有怠慢常遇春呢?牢头禁子一连几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其妻子问:“何故?”获悉后,哈哈一笑说:“此事易也,先称之,将好酒肉供养,重,岂非君之功也?”次日果依言称了体重,这天刚好是立夏日。之后每日每天好酒好菜地待候着,唯恐瘦了一星半点。一年后,朱元璋拔城,常遇春获救,牢头禁子为表功,竟当着朱元璋的面叫人又称了一下常遇春的体重,不瘦反而比去年重了十来斤。时值立夏。朱元璋大喜,笑着说:“好,好,立夏,立夏,称人,称人。”此后,流传为俗。第二种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三国末期,蜀国兵微将寡,国力不继。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刘禅投降。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吾主一国之君也,虽降魏,实不能虐待,若瘦,宁死不降”。邓艾许之。刘禅被带到了都城洛阳,封他安乐公,赐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刘禅从此此间乐,不思蜀。明年命人称了之,重了二十多斤。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立夏立夏之后,降水明显增多。自此风暖昼长,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早稻插秧的季节。茶树这时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春旱严重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这天民间要举行迎夏仪式。南方地区有尝新的习俗。正所谓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