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冬是冬季的起始,也意味着万物开始闭蓄,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立冬后,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冬季阴雨寒冻过渡,不少地区飘起了雪花。“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部分地区在晴朗无风时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故民间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
《孝经纬》云:“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一入冬,天地间的气息仿佛慢了下来。动物们纷纷跑回深山,钻进树洞,将自己藏起来,储蓄能量好过冬。农人们将作物收晒完毕,入库贮藏。
在古人看来,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十二时辰。立冬对应着亥时,即晚上九点。这会儿,夜渐深了,人心也要慢慢安定下来。
因此,立冬之后,人要“冬藏”。不纠不结,少虑少忧,宜早睡晚起,宜懒洋洋。
像宋朝的陆游,一到冬天,便和他的猫猫窝在家里。“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诗人郁达夫则喜欢围炉煮茶,吃点羊肉,喝点白干,剥点花生米。他说:“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如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但要属懒得最诗意的,当属诗仙李白。有年立冬,他冷得不想写诗,干脆搁笔,支起火炉,煮酒喝!
暖酒入愁肠,半醉半醒之间,砚台上的墨迹被月光一照,恍然之间,他以为是人间初雪。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一至,凛冬将至。古时这天,天子会率领大臣们祭祀迎冬,赏赐棉衣,昭告天下:冬来了!
在气象学上,要连续五天温度低于10℃,才算冬天的开始。可在中国人的四季里,每个节气都是温柔的提醒,无论气候明不明显,心情依然可以步入冬天。
立冬,冬季的首个节气。“冬”字的本义是“终结”,东汉蔡邕曰:“冬,终也,万物于是终也。”立冬后,自然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收藏阶段,此时水始冰、地始冻,田间农事未终,然已临近闲季,人们着手修缮屋宇、平整道路、窖藏果蔬、酿制冬酒,祭祖、祭灶以迎冬,吃饺子、喝羊汤以补冬,虽处天地清寒之际,却尤显气象安宁。
立冬后,冬日之景如约而至。立冬一候“水始冰”,从水至冰的样态转换,呈现着冬寒的逐日俱增。立冬二候“地始冻”,土地积聚寒气,开始上冻。从“水始冰”到“地始冻”,中国人对于“水土”的情感呼之欲出。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等留鸟纷纷飞入山林、蛰伏过冬,蛤类、蚌类变得常见,其色彩、条纹有如禽羽,演绎着生命的幻化之美、自然的生生不息。
立冬,是秋去冬来的时间节点。古时,官方和民间都会举行迎冬、祭祀等仪式活动,以答谢自然,并祈求安稳过冬。《礼记·月令》:“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迎冬礼毕后,皇帝还要表彰为国捐躯之人,同时抚恤其遗孀幼子。北郊迎冬,是礼敬天地、尊重自然的观念实践,冬寒将临,其“赏死事、恤孤寡”之制,更是彰显着人文关怀。
天行有常、四时佳兴。站在冬日之端的中国人,趁着寒气未浓,打冻场、收冬菜,修筑塘堰;趁着北风未紧,谨盖藏、戴暖帽,绸缪御冬;趁着秋收有余,储冬菜、酿冬酒,适时补冬。在答谢丰稔,追怀先人的步伐中,迎接冬之德寒。立冬,自然即将褪尽繁华、落尽喧嚣,冬藏时光徐徐走来,不仅蕴化着久违的安宁,也积蓄着蓬勃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