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立夏 >> 立夏图片 >> 我见史记之夏2

我见史记之夏2

里我们对于帝禹的上位过程略作分析,现在我们从禹崩后帝位的承继情况说起。

大禹治水

话说当帝禹在位时,他还是很老实的依照着过往的政治习惯确立继承人。由《史记》原文我们知道: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由上文两段,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在夏后启正式登上帝位之前,帝禹按照以往的政治传统先后确立了皋陶(音高姚)、益分别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是事有不谐,皋陶在帝禹之前死掉了。然后帝禹敕封了皋陶的后代在英、六两地,还有的封在许地做诸侯。

首先我们需要表明,皋陶是一个在帝舜时代的史书中就有名有姓的重要大臣,帝舜让他任职大理,主管法度,掌邢狱诉讼。

《史记》有原文: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

而且帝禹即位后,也重用了皋陶,将国政授予了他。

《史记》有原文在中,也就是“且授政焉”。

那么我们想,一个先帝时执掌法度,今上时确立为继承人,并授予国政的重要大臣。为什么会在任而逝的情况下引起帝禹对他后代的敕封?

如果以皋陶有功绩来论,那他在生前就应当也必然会有自己的封地和诸侯国。那为何死后仍会有英、六、许三地,如此丰厚的封赏呢?

而且在皋陶死后,帝禹继续确立的继承人仍是按照以往的政治规矩,确定的益,而不是他的儿子夏后启。

但最后夏后启的帝位却从益的手里接了过来。

那我们就不能不有一番揣度了,假使皋陶是正常逝世,我个人认为,帝禹对皋陶后代的封赏既包含了对皋陶家族丧失未来帝位的补偿、也包含了对皋陶生前功绩的认可,最主要的,还是换取皋陶一系对帝禹以及夏后启的支持。

作为原本的下一任帝位继承者,皋陶一系的实力和势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那换取的这份支持最后落点于何处呢?落点在了下一位继承人益身上。

《史记》原文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到诸侯离去益的原因是益辅佐禹时日短,天下人不顺服他。

换言之,按着中国自古就有的规矩习俗说,就是他的资历浅,威望不足。

那试问,益的资历浅薄,大家不服他这件事,帝禹难道不知道吗?益的资历浅薄,大家不服,为什么还会确立益为下一任继承者呢?大家不反对吗?

一个解释是,帝禹在位多年,有积威,他确定的事情,一帮诸侯大臣不好反驳,也反驳不动。

那为什么禹自己要立益为“太子”呢?

我认为,帝禹就是看中了益的资历浅薄。

凭心而论,任何一个父母都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那一个帝王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接手自己的位置吗?

所以,就是因为禹想要立夏后启为帝,他才搞了一个迂回,先一步确立了资历浅、威望不足的益为“太子”。

进而后来夏后启再接手帝位时,就里子面子全都有了。

里子上,他终究是任帝了,这是大实惠;面子上,他不是接手的他父亲的帝位,而是益“让”给他的。

但是这里还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有虞氏对夏后启继位的不服,进而反叛的问题。

《史记》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那请问有虞氏是谁?在夏本纪最后,太史公自己说了: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所以大家知道了吗?有虞氏就是帝禹的另一个儿子!

故而我们不能不佩服帝禹的,他生前的政治规划如此完善,以至于他崩以后,帝位争夺中做出明目张胆战争行为的两方也只是兄弟阋墙般在他的两个儿子中展开。

如此看来,岂非是无论谁胜谁败,帝位都是禹的后代中产生,怎么样他大禹也是能在祖庙中吃一口冷猪头肉的。

而且在夏后启征有虞氏前,有作《甘誓》一诗,这是《史记》中记载五帝时期以及夏朝早期里,最早的出征誓文的记载。

其后,夏后启崩卒,他的儿子太康继承帝位。

这似乎和帝喾传子是差不多的局面,但注意,《史记》载:帝太康失国。

也就是说,到这里为止。禹的传承和帝喾的传承似乎还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凭借着一两代人的威望可以暂时坐稳帝位,当后辈一不争气,就会被人超过他的“道德值”,进而别人当帝王。

但不同的是,太康失国后,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仍继承王位。也就是说,中康很有能力,尽管他在位的时候有曦氏、和氏反叛,但是他守住了天下。也就是自此始,禹的“家天下”才基本完成。

此后代代传承,间杂反叛。直到帝履癸(音吕鬼)也就是帝桀继位,才正式被汤反叛成功。

这里也有话需要交代,一个拥有军事力量的政权,无论是远古王朝还是近代的民族国家,当它将要崩塌时,最终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必然不会是简单的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且缓慢的过程。最后的战争行为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好比唐朝,安史之乱后就走下坡路,又过了百多年才亡于朱温之手。

又好比宋朝,宋太宗高梁河一战没能打回燕云十六州,后世的赵家子弟就一直被北方民族掣肘辖制,先是契丹人、后是女真人、最后是亡于蒙古人之手,中间立了北宋又建南宋,可根子上的不行不也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吗?

再好比明朝,最后崇祯自缢于煤山,可是前边的天启帝好吗?16岁继位23岁就崩了,能干点什么?再前边泰昌帝好吗?在位19天就崩了。再再前边万历帝好吗?28年不上朝,女真人在东北重新崛起不都是他在任时发生的事?

所以说,夏朝亡于帝桀但根子上绝不是帝桀的锅。

《史记》有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

也就是说,夏朝的根基从帝孔甲时就已经屡屡不稳了。那孔甲和桀的关系是什么?孔甲是桀的曾祖父,也就是桀父亲的爷爷。

哪怕当时的人均寿命很短,当帝王的更短寿一些,四代人怎么也得过去三四十年了。夏朝已经不稳定了三四十年,最后撑不住亡了,就好像明朝亡了,咱们能一力只怪崇祯皇帝吗?

至于为何史书上帝桀的名声如此难听,可能性有如下几个:

一是,毕竟亡国之君嘛,战争、滥杀一类的总少不了,最后又败了,过去战场上或者私下里杀过的家族没杀干净的总得出来骂;

二是,毕竟亡国之君嘛,国家都没了还不是任凭人家胜利者随便书写史书,诚如我所写,赢家通吃嘛;

三是,仍旧是“道德”问题,只有帝桀无德,所以商汤的反叛才理所当然,才有理有据,才“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ys/11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