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升高,距离真正的夏季越来越近,按照民间的说法,“立夏”不是夏季,“夏至”才是真正进入夏季的时刻,《冠子·环流篇》“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那个时候气温显著炎热,雷雨天气增多,一年之中最热的阶段缓缓拉开序幕,而端午节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如约而至,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与端午有啥关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个节气,斗指午,也就是太阳黄经90°,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意思就是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古时是“四时八节”的一个节日,民间有拜神祭祖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可见古人对于夏至的重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端”就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此时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从这一点来看,端午节与夏至节应该是同一天,或者说端午节来源于夏至节,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所以端午节与夏至节是同一天。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这据俗语的意思是夏至节在端午节的前面带来,那么预示当年可能收成不好,因为节气都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一年天;而端午节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农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制定的,一年天,每四年闰二月,但是端午节日却是固定的。
若“夏至”提前到端午节前,这意味着节气提前了,按照节气的交替形式,立春也将相应提前,立春提前意味着冬季是个暖冬,因为立春节气是温度转暖的标志,《立春》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暖冬的到来将会给作物到来严重的危害,暖冬导致越冬作物提前返青生长,害虫因为气候温暖没有冻死,田间虫害程度增加,而暖冬过后,来年极有可能遇到“倒春寒”,更是让作物减产严重,这是最恶劣的气候现象。
尤其在古代,老百姓主要依靠种地为生,遇上灾害性的气候,田地的作物将颗粒无收,这样一家老小就要面临衣食无着的局面,那样的年代,农民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作物丰收,所以“四时八节”都要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即便当时的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祭天,目的就是祈求苍天保佑,国泰民安。
综上,俗语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意思是节气的提前导致气候的变化,从而引起作物的减产,这对古代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意味着要吃不饱初步暖,所以说是灾年,从天象上说,夏至与端午是同一天,就像清明节与寒食节是同一天一样,时代在发展,只是在传承中选择了更加有意义的习俗之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