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藏在历法里的智慧,孩子看了学文言文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4.html

前言

因为写这篇文,对世间万物的兴衰枯荣和太阳月亮产生了新的感情和理解。

中国年采用公元纪年之前,所有史事,都是用中国历法纪年纪月纪日的,比如,《后汉书·孝献帝纪》说:“(汉灵帝中平六年)十一月癸酉,董卓为相国。”

打开手机日历,看年1月22日春节这天,可能会显示“农历正月初一,癸卯兔年\癸丑月\庚辰日”,其实这种说法不很准确。

中国古代历法也分“阴历(即农历,后面都称阴历)”和“阳历”。

用“阴历”表示,1月22日春节应该是“癸卯、兔年、正月初一”,用“阳历”表示,则应是“壬寅,虎年、癸丑月、庚辰日”

有点奇怪,为什么1月22号春节这天,既属于“癸卯”又属于“壬寅”?

为什么说这天所在的“癸丑月”跟“癸卯兔年“搭配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从2月4号开始,“癸丑月“又可以跟”癸卯兔年“搭配了?

这正是我们要说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从古代历法起源说起.

中国历法,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观察日月运行、星转斗移规律创造出来的,用于纪时和指导农业生产,它也有“阳历“和”阴历“之分,两者相互印证,但此阳历非彼阳历。

古人还发明了天干地支来相应的纪年、纪月、纪日,三套系统同时运行,看似复杂,实则充满科学和严谨。

(第一)10天干和12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二)阳历

“阳历”是根据24节气制定的。

因为24节气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25天来划分24份制定的,所以在古代称这套历法为“阳历”。

“阳历“规定“立春日“为每年第1个月的第1天,每2个节气划分为一个月,每月约.25/12=30.43天。

阳历月份是用“天干地支组合”表示的。

“地支”规定如下。

第1个月寅月,“立春”开始到“雨水”的最后一天;

第2个月卯月,“惊蛰”开始到“春分”的最后一天;

第3个月辰月,“清明”开始到“谷雨”的最后一天。

第4个月巳月,“立夏”开始到“小满”的最后一天。

第5个月午月,“芒种”开始到“夏至”的最后一天。

第6个月未月,“小暑”开始到“大暑”的最后一天。

第7个月申月,“立秋”开始到“处暑”的最后一天。

第8个月酉月,“白露”开始到“秋分”的最后一天。

第9个月戌月,“寒露”开始到“霜降”的最后一天。

第10个月亥月,“立冬”开始到“小雪”最后一天;

第11个月子月,“大雪”开始到”冬至”最后一天;

第12个月丑月,“小寒”开始到”大寒”最后一天。

24节气

现在讲1月22号春节这天为什么属于阳历的“癸丑月”?

因为这天在“小寒开始到大寒结束”期间,地支属于丑月,而“癸”则是这个月的天干。

为什么这个月的天干是癸,而不是甲、乙或者其他?

因为“阳历”月份的“天干”是根据所属“年份”的天干计算出来的。

1月22号“春节”的阳历年份是“壬寅年”,“壬”在天干中排第9,又因为1月22号所属的“丑月”在月地支中排第12,所以,月份的“天干”计算公式:9x2+12=30,30的“个位”是0,所以该月的天干取第10位的“癸”,称为“癸丑月”。

如果上面计算结果是32的话,个位是2,那么这个月就成了“乙丑月”。

(第三)阴历

现在的各种挂历、台历上印刷的农历就是“阴历”,这套日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9.53天来定的,所以称为“阴历”,从正月到腊月,合计12x29.53=.36天。

(第四)阳历与阴历两套历法的运行。

由于“阳历“每月30.43天,“阴历”每月是29.53天,两者天数大概差1天,阳历是第30天的时候,阴历已经是次月第1天了,慢慢积累,阳历的日期越来越落后于阴历的日期,累计到某天,阴历已经开始次年第1个月,阳历还徘徊在头年的第12个月,所以古人发明了在“阴历”中增加“闰月”来延迟阴历的年份更替。

增加闰月也不能完全解决两套历法不同步的问题,所以在每年的腊月或者正月,总有那么几天按“阳历算”和“按阴历算”不在同一年。.

这就解释了文章开头“1月22日春节”这天为什么又属于癸卯年,又属于壬寅年。

如图所示例1:

年1月22日

“阴历”规定每年第一天从“正月初一”算起,“阳历”规定每年第一天从“立春日”算起,立春日在2月4号,所以1月22号---2月3号这13天,“阴历”已经处于二零二三年癸卯年,“阳历”还属于二零二二年壬寅年。

(2)例年

年2月10日春节

年2月4号立春,2月10号春节。

跟例1相反,先“立春“后”春节“,所以年,阳历先开始甲辰年,阴历后开始。2月4号---2月10号之间6天,阳历是甲辰年、阴历还属于前面的癸卯年。

(第五)闰月。

西方公元纪年,闰月只闰2月。

中国历法为了准确指导农业生产(因为中国农民不管几月初几,只看24节气播种,大棚种植除外),根据地球近日点,远日点造成的24节气的日期差异,古人把闰月插在不同的阴历月份后面,所以“阴历(农历)”中不但闰二月,还可能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十一月“,只是为了跟阳历的24节气对应起来,但不闰腊月和正月,不然,“农历新年”就可能过两个。

(第六)纪年

想理解天干地支纪年,先分类,

10天干和12地支,各分为“阴阳”两组。

阳组

天干包括:甲丙戊庚壬

地支包括:子寅辰午申戌

--------------------------------------------------

阴组

天干包括:乙丁己辛癸

地支包括:丑卯巳未酉亥

数学排列组合,阳干“配”阳支5*6=30种阳组合。

阴干“配”阴支,也是30个阴组合。

以上60个组合,阴阳间隔排列来纪年,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

一轮排下来需要60年,然后从头循环,俗称“六十年一甲子”。

当然古人还会加上朝代和皇帝年号来明确是哪个甲子年,哪个乙丑年。

(第七)纪日

纪日的方法跟纪年差不多,天干地支组成60个组合,60天一循环纪日。

(第八)纪时。

在使用24小时制之前,古代用十二时辰纪时。

把西方的24小时从23:00开始,每2小时分一组。

子时(23:00-01:00)、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卯时(05:00-07:00)、辰时(07:00-09:00)、巳时(0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所以,12点左右,汉语称为“中午”。

回到前例,《后汉书·孝献帝纪》说:“(汉灵帝中平六年)十一月癸酉,董卓为相国。”

翻译为“汉灵帝中平六年、己巳年、农历十一月、初一,董卓把自己封为了相国。”从此,年大汉走向崩塌。

学会了吗?

正史、野史,谁才是真正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zd/1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