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红老师题“立夏”楹联赏析
刘科元
楹联是一种广泛应用民间的艺术形式,在“联律通则”的规范下,脱颖于诗词歌赋的文学体裁,核心内容还是“形对意联”。也就是象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思想”简称“主题”。
如果说简短的两行字,背离了主题,或者说是主题不突出,那不管词语对仗如何,韵律协调如何,都不是理想的楹联大作。我作为楹联的爱好者,正因为涉足楹联甚浅,所以个人认识也不可能甚深,但时不时以自己的观点对一些楹联的赏析,大胆的暴露一点点拙见,或者是作为行家高手的笑料吧!
(王松林书)下面试看宋艳红老师题立夏的联作:
帘外花湿袖,不解春残,满地落红随往事;楼前柳摆裙,咸知夏始,一池重绿待新晴。春夏秋冬,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从中医学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自然学的角度认为:春花秋实。从作家眼里认为: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宋词汉文章。具体到每个节气的交结点,气象学是丝毫不能马虎的,但观察物象的变化,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刀两断的事情。所以说题节气联,必须找准物象,联语是以物象作意象的。春天是花的季节,(这里不是指的观赏花)当春天已尽,夏季即将开始,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桃李杏梅花季已残,作者紧急抓住花红柳绿这根主线,上联说花红,下联说柳绿,红绿对比颜色词用得恰如其分。
先看上联,从句子结构分析,花湿袖是上联的联眼,花是主语,湿作谓语,袖作宾语,这个“湿”很特别,从我想应用“拂”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也,作者用“湿”可能春已尽,花已残,很伤感吧,所以紧接写“不解春残”,你(花)就不理解春天已尽(这是中心)到此为止,帘外作定语,满地落红随往事作状语,花在谢落进行时,不解春残作补语,(花)已不在枝头,花瓣满地都是,还有什么恋恋不舍,哭哭啼啼,泪流湿袖呢?春夏的交替,循环往复,象往年一样,明年花还会再开的,不必过度伤感。
再赏析下联,柳摆裙,这个是下联的联眼,仍从句子结构,柳是主语,摆作谓语,裙是宾语,这种拟人写法,暗衬柳到夏天来临,生长更茂密,郁郁葱葱,很得意,与上联花的谢落伤感形成反差,当然,初春的柳绿是嫩绿,而夏季的绿才是深深地绿,紧接着“咸知夏始”,这个是中心的中心,咸:全、都的意思,明明都知道夏天到来了,花你还不理解春季已过,还伤感什么?一池重绿待新晴,春天细雨蒙蒙,夏季的到来我(柳)正准备张望新的晴天呢!
整联主题思想相当突岀,词性对仗的也好,比如“袖与裙”很接近的同类名词,“不解与咸知”副词相对,“满地与一池”数量词,“红与绿”颜色词还有,象“帘外”对“楼前”方位词用的也挺有味道,你看“帘外”视野特别广阔遥远,遍地都是残花败瓣,把春景不言而喻说明它已过去。“楼前”近观,一池重绿,这个“一池”也有“一叶知秋”以点概面的感觉,所以说满地对一池张力也很大!
曾记得河南西峡县杨旭先生题“香严寺联”:
莲台外,一念悟悲心,云卷云舒暮鼓间,为何道理?佛塔前,十方参妙谛,花开花落晨钟里,自有玄机。方位词莲台外(远眺),芸芸众生,一念之间醒悟我对普天下人的慈悲之心,写的非常好。佛塔前(近观),十方(四面八方加天地)也泛指宇宙,与一念(一闪念)对比张力也很大很大。
这种张力,为楹联主题起到很大向心作用和洪托作用!综上所述,宋老师“题立夏”这副联,词语对仗严谨,逻辑性强,语意流畅,中心突出,句脚布局:上联仄平仄,下联平仄平,韵味十足!值得赏析!
作者简介:刘科元,山西平陆人,年生,高中文化,曾代理中学数学老师三年余,年始,参加县赤脚医生第六期培训班一年半许,至今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及防疫工作,善长中医!近些年在闲遐之余热爱诗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