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确实很不一般,首先是“双春年”,时间分别为: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和年2月4日腊月廿五。
其次是“闰二月”,这可是很罕见的,一般每隔19年(如年、年)出现一次。此后,闰二月的出现频率逐渐下降,成为罕见闰月。25~28世纪中每世纪各出现一次闰二月,29~30世纪、36~38世纪、40~44世纪都没有闰二月。
因为闰月的原因,导致了今年的“立夏”节气虽然还是在农历的三月,但气候变化节奏却没有跟上,这就是它的不一般之处。
在以往的年景中,到了这个时间段,早就热得不行了,但今年很明显还没有上升到全民短袖的地步。特别是四川地区,这气候就像是专门学过“变脸”这些绝活儿一样,忽冷忽热,变来变去。
这就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特色,在大街上能看到穿两件衣服的,也有穿短袖的,有穿毛衣的,也有穿短裙的,这才是真的乱穿衣。
在民间也有关于这种现象的俗语,比如这一句:“双春遇上闰二月,立夏节气有3怕”,那么问题来了,到了“立夏”节气时,到底有哪“3怕”呢?
在询问了村里的长者之后,再加上查阅了一些史料,我所了解的“3怕”,主要是以下三点。一些拙见,欢迎指点留言。
首先,今年“立夏”怕不下雨。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在“立夏”这个关键的节气点上,地里的农作物正是需要雨水灌溉的时候,如果不下雨,那就要经受干旱的折磨,粮仓可能就要空空如也了。
放眼望去,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稻田里要是没有水,稻谷就生长艰难了。地里的其他庄稼也是如此,缺少了“生命之源”的滋养,很难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
因为从“立夏”这一天的气候,是可以预知接下来至少两个月的气候变化的,如果立夏这一天不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两个月都要干旱,这将是多么痛苦的煎熬。
其次,今年“立夏”怕刮大风。下雨固然是好事,可以让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也可以让刚刚换了新家的秧苗有扎根成长的缓冲时间。
但这下雨的时候伴随着大风的话,那就适得其反了。因为还没有生长出强壮有力的根系,秧苗会被吹倒,漂浮在水面上,等待它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对于地里的麦子也是一样,大量倒伏之后,不仅没有高产量,反而还会浪费掉前面的心血,付出没有回报,没有粮食存储,家里的人和牲畜都会挨饿。
最后,今年“立夏”怕冷空气。很明显,在今年的春天里,我们感受到了倒春寒的威力。即便到了春天,依然有冬天的感觉,身上的衣物就没怎么减少过。
如果到了夏天,气候条件还是这样的话,那可就糟糕了。“民以食为天”,只有吃饱了饭,才能有力气去干其他的事情。
寒冷的天气会导致地里的庄稼受冻,因为寒冷,不仅难以健康生长,多数庄稼还会被冻死,这就意味着将是一个灾荒年。放在古时农耕文明里,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好在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
结语“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这还是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万物繁茂的景象,令人心中喜悦。
但在千百年的细致观察后,老祖宗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预兆,比如在“立夏”这一天不下雨,刮大风,还很冷,这些都是很不好的兆头,没有好收成,就要挨饿,就会威胁到生命。
俗语“双春遇上闰二月,立夏节气有3怕”中提到的这“3怕”,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农作物的生长方面,影响很大。
立夏之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导致我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
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