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谷雨,老北京在谷雨有什么民俗活动吗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转眼间春天就快过去了,因为谷雨节气已经到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下一个节气到来时便已是“立夏”,所以又一个春天接近尾声了。我们都知道,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农事,虽然说春种秋收,但其实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来临时,才是秧苗初插、作物新种的时候儿。此时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其实这句话既指春天的降雨、也指谷雨节气。因为此时开始,降水明显增加,作物才能得到滋润、茁壮成长。谷雨便取得是“雨生百谷”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雨其谷于水也”,因此得名谷雨。那么谷雨节气除了农耕之外,有没有什么民俗呢?当然有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饮“谷雨茶”,也叫“二春茶”,是指谷雨前后采集的茶叶。这个时候雨露充分、温度适宜,茶叶生长到了最佳时期,所以茶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更适宜我们的饮用。明代的《茶疏》中就解释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我国古人最讲究顺应天时,所以很多的事情要在对应的时间去做。本来茶就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自上古时期国人便开始喝茶,不是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的说法吗?这里的“荼”指的其实就是茶,古人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除了强调茶的道德、伦理、教化意义之外,更多的是突出它的保健功能。当然茶叶的种类是多的,那么这个时候最出名的是什么茶呢?这点卖不了关子,因为妇孺皆知——龙井嘛!有没听过“雨前龙井”的请举手!龙井可能是最讲究时节的吧?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那时只采一个嫩芽,因其极细,像莲子芯儿,所以又名“莲心”;而刚才我们说的二春茶,是谷雨前采摘的,这叫“旗枪”,也就是俗称的“雨前茶”,多为一芽一叶,因其经过冲泡后叶如旗、芽似枪而得名;谷雨后可制“雀舌”,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故称;当然立夏前后也有雀舌,但立夏后就叫三春茶了。真正要讲究起来,尤其过去,讲究谷雨当天上午去采,采茶人还必须是未成婚的少女,还有茶兜必须贴在胸前,然后怎么翻、怎么抛、怎么抖、怎么抓之类的一大套“规矩”。当然这是那会儿贵族们的“排场”跟“说辞”,这样的茶、产量必定不高,价格自然不菲,一般人也喝不起。必然是非富即贵的人拿它当身份的象征,一边儿喝着一边儿讲着,显得倍儿有面儿。其实说了半天,谷雨茶都是绿茶,就老北京而言并不那么流行。这其中不光是价格问题,还有身份问题,因为过去真正的好茶都是进贡的,一般老百姓甭说喝得起喝不起,见都见不着;还有就是水质问题,老北京为什么如此流行茉莉花茶?就是因为当年多苦水井,再好的茶叶也沏不出好来,那玉泉山的“天下第一泉”可不是给咱预备的,所以只有茉莉花茶能够掩盖水中的苦涩味道;再有就是运输问题,北京不产茶,产茶区离北京普遍较远,以古时候的运输条件,甭管走水路还是旱路,新鲜的雨前茶在船上或车上捂那么多天,再“新”到了北京也“旧”了。所以在老北京,谷雨的民俗、“喝的、不如吃的”。吃什么呢?香椿。咱之前说过:清代就有将“香椿拌面筋”作为寒食节应季佳肴的传统,但其实在一般情况下,香椿在清明左右是吃不上的。宫廷里可以,因为在明清两代,“官菜园”里设有暖棚,专门儿为皇家种植香椿,所以帝后妃们可以提前尝鲜。一般的情况下,谷雨前后才是普通人家“打香椿”的最佳时节,老北京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又讲“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所以老北京人常说的“吃春”,严格说来就是指谷雨吃香椿。此外,北京地区在谷雨节气还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活动——赏牡丹。牡丹自古便是备受国人喜爱追捧的名花,被视作富贵的象征,古语有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不是还有句古诗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吗?虽然这里的京城指的不是北京,但在老北京也有著名的牡丹花事。比较出名的,比如去京西潭柘寺赏牡丹,那是盛行已久的。潭柘寺里有不少奇特名贵的千层牡丹,据说清代的恭亲王所栽种的。更为著名的,是中山公园的牡丹。因为中山公园的牡丹花,是从原位于白纸坊地区的千年古刹:崇效寺移栽过来的。崇效寺是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名刹,这里原以千株枣树闻名于世,初夏时花香似蜜,秋后果红如云,是当年该寺一大奇景,今白纸坊附近的枣林前街、其名称由来便于此有关。后来,清代名士王士禛、朱彝尊等人,又在崇效寺种植了不少梅树、丁香、海棠、还有牡丹。到了清末,千株枣树仅有少量遗存,牡丹却名声大噪,尤其是引自山东曹州的名贵品种:绿牡丹和墨牡丹,京城仅此一处可见。谷雨前后是崇效寺牡丹竞相盛开的时候,前去观赏的人趋之若鹜,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过足迹,比如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等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崇效寺虽然破败,但对牡丹花事却没什么影响,反而成了北京画坛的一个独立题材;老舍小说《骆驼祥子》里还特意提起过崇效寺的牡丹。从清代到民国,崇效寺牡丹不但与恭王府的海棠、法源寺的丁香并称“京畿三大花事”(另一版将大觉寺的玉兰纳入其中,称四大花事);而且“谷雨崇效观牡丹”,是与“中秋赏卢沟晓月”齐名的,并称“北京两大时令盛事”。可惜的是,崇效寺在解放后不久就被拆了,改成了白纸坊小学,后来学校扩建时,这些驰名于京师的牡丹也险些被铲除、抛弃,所幸在有关人士的倡导和资助下,这些历史名花被移植到了中山公园。去年这个时候,疫情还没过去,防控的比较严,就错过了这项老北京传统的谷雨民俗活动。现在各大公园已经纷纷开放,可以去“应个景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zd/11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