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6日前后,北半球的春天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时序由此进入如火如荼的夏季。古书上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以后,天地间的气机进入一年中最融合的阶段,万物感气而长,以大为夏。最懂事儿的花草树木也都纷纷褪去华丽的外衣,开始换上深浅不一的青衫,俨然从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变成了“青青子衿”的读书郎。随着空气中温度和湿度的持续升高,加之充足的雨量供给,庄稼开始进入疯狂生长的阶段。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插田。”北方的小麦由此拔节、扬花、抽穗儿,一片繁荣充盈之景。而这表面繁荣的景象里,杂草也有了可乘之机。稍不留神,田地里的庄稼就被它们抢了地盘,若不及时拔掉,那夏季的收成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农谚上说:“立夏三天遍地锄”、又说“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为农作物锄草施肥,是入夏后第一要紧的事。而与农人的忙碌相比,寺院里的僧人们就显得清闲多了。出家人认为夏天草木繁盛,虫蚁多生。为了避免化缘时踩伤它们,所以规定僧侣们无故不准外出,需参禅打坐,静养心神。这样的生活方式被称为“结夏”。将冗长的夏日时光凝结在一室之中,日接蝉鸣,夜续蛙声,这实在是极富美好的诗意了。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像僧人一样“结夏安居”,已然成了一种奢望。细心的古人将“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作为立夏的标志,而随心的现代人则将樱桃的成熟,看作是进入夏天的起点。有人说,春天是“饱眼福”的时节,而夏天是“饱口福”的时节,各路丰盛新鲜的水果、蔬菜扎堆似的让我们品尝。于是,立夏有了“尝三新”的习俗。所谓三新,就是立夏时节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新鲜食物。在我国北方地区,它们分别是樱桃、青梅和新麦。此时小麦尚未成熟,需取青麦穗,煮熟,去掉谷芒,磨成条,炒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捻转”,为一岁中五谷新味之始。而到了的江浙一代,则是将樱桃、青梅和鲥鱼列为“三新”。鲥鱼肉质细腻,鲜香爽口,四月时最为肥美,是尝新尝鲜的最佳时节。除了传统的“三新”,立夏还有三烧、五腊、八鲜、九荤、十三素等众多美味应接不暇,这既是夏季给予的丰富物质馈赠,也算是人们在“苦夏”来临前的一场“自我犒劳”吧。立夏饭“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夏天的风熏物阜,即将为我们开启另一番生活的场景,从此,再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作者:尔雅朗读:乐乐图片:泼辣有图、网络文章来源:尔雅慢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jukk.com/nzzd/12465.html